打官司难是过去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但如今,即使人在异地,也能通过跨域立案服务,就地完成立案解决问题;即使远隔千里,当事人双方也能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实现“足不出户立案”并解决纠纷;哪怕是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区,“马背法官”、“背篓法官”、流动车载法庭等也能够让各类诉讼当事人便捷高效立案。
这是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效的一些直观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33.5万的调解员累计参与调解纠纷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同时,全国四级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实现“一号通办”不打烊,日均接听并处理来电3.5万件。此外,我国还全面实现了“跨域立案服务”,异地服务网点超过1.3万个,立案就近可办、全国通办,老年人绿色服务窗口、律师一码通服务通道等全面落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了到社会主义司法的温暖和方便。
“立案难”问题的解决,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使所有已经颁布的法令不致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个具体中国实践。
其实,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有意识地继承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978年,邓小平同志对人治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1986年,明确要求“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部署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系列的工作实践,促进了理论的创新与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其不仅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而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投射到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仅仅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我国就先后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刑法修正案完善了惩治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规定;民法典中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予以肯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彻底织密织牢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中,仍要继续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确保其始终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进而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就。
(出品人:杨谷;总策划:陈建栋;总监制:吴丛丛;策划:蒋正翔、施墨;监 制:李澍、张晞;脚本:郑芳芳;制作:梁爽;配音: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