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瑞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首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近日在华盛顿举行,与会国发表了《美国—太平洋伙伴关系宣言》,美国承诺向南太岛国提供8.1亿美元额外援助。拜登誓言帮助南太岛国避免中国的“经济胁迫”,将与盟国和伙伴合作满足岛国需求。美国正将大国博弈引入南太地区,其惯用的所谓“经济胁迫论”首当其冲,但结果却可能令其大失所望。
美国重返南太地区旨在构建排他性秩序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与南太岛国的合作快速深入推进,特别是中国同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首次对南太建交岛国进行全覆盖式访问,以及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机制首次在岛国建立,美国担心失去对南太地区局势的掌控,便在本地区启动密集的外交活动。
2月,布林肯成为37年来首位访问斐济的美国国务卿;4月,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率团急访所罗门;6月,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联合发起南太伙伴关系,协调盟友维系对该地区的外交和经济控制;7月,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宣布美将在本地区开放两个新使馆;9月,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在2022年太平洋诸岛领导人会议上作出强化援助等系列承诺……
此次拜登政府推出的美国—太平洋伙伴关系,涵盖气候变化、经济增长、海上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承诺,虽然在客观上有利于岛国发展,但包含明显的地缘政治企图,显得不合时宜。
拜登政府将合作目标定位为帮助岛国避免所谓中国的“施压和经济胁迫”,并作出具有明显政治化、军事化倾向的政策安排,如推进高敏感性的海洋测绘项目。南太岛国认识到大国竞争推动自身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但也担忧复杂多变的地缘博弈渗透进南太地区,中断以气候和发展为核心议题的地区主义进程。
美国意在推行排他性合作,借此构建“单极主导、依托盟友、排除中国”的南太地区秩序。为此,美国的战略叙事将中国描绘为通过“经济胁迫”获取地区影响力的大国,利用南太岛国的发展困境损害其主权独立。然而,诸多南太岛国与中国直接接触和互动后,却不这样认为。
中国帮助岛国追求自主发展目标
战后,美国出于冷战需要重组全球战略资源,将南太地区秩序的管理权主要移交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盟国。长期以来,美澳等国不认可南太岛国的经济价值,对其投入十分有限,岛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中国继2014年同建交的南太岛国集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对南太岛国的援助和投资迅猛增长,广泛用于基础建设、社会民生、人力资本等领域,有力促进南太岛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受到绝大多数南太岛国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同时,中国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在合作中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与美澳动辄在援助协议中附带政治和社会条款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南太岛国合作始终起自回应南太岛国需求,终于发展南太岛国利益,服务双方关系提质升级。
归根结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与南太岛国的自主发展战略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南太岛国普遍认为,中国提供了关键发展机遇,且相关模式利于维护其主权独立。2021年11月,所罗门群岛爆发严重社会骚乱,所罗门政府在该国主权范围内向中国请求警用物资援助,有力提升其维稳止乱能力,获得所罗门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就连曾蓄意挑拨中国和南太岛国关系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也承认,所罗门社会舆论开始出现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恰恰是个别西方国家阻挠中所安全合作,侵犯了所国的主权,体现出典型的殖民心态和霸凌行径。同年12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正式启用,岛国政府一致认为,这是对岛国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大流行病需求的积极回应,将进一步密切双方友谊。
美国成为南太地区事实上的胁迫者
对比中美在南太地区的投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主动帮助南太岛国发展在先,美国努力遏制中国影响在后。对于美国重返南太地区,中方对有意愿的国家加强同南太岛国正常交往合作持开放态度,但反对以合作为名将“阵营对抗”复制到南太地区。在推进和维护地区发展上,中国始终同南太岛国站在一起,原因在于中国以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具有更高的战略维度和更加具体的战略实践。
中国方案明确否定使用传统的西方权力观塑造地区秩序,而是主张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区治理观。因此,中国并无动机搞所谓“经济胁迫”。美国罗织的“胁迫”叙事以图控制南太岛国,限制其自主发展权利,才是事实上的胁迫行为。个中高下,一目了然。所谓“经济胁迫论”在南太地区非但没有市场,反而暴露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战略底色,将长期制约美国地区领导力的回升。(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原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