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十年间丨红花岗区:以“红”为底色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花岗区立足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旅游+”带动功能,把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培训、旅游发展、文艺创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业态吸引力、承载力和内生力。

践行嘱托十年间丨红花岗区:以“红”为底色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来源:红花岗融媒体中心 2022-10-03 13: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花岗区立足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旅游+”带动功能,把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培训、旅游发展、文艺创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业态吸引力、承载力和内生力。

遵义会议彪炳史册光耀千秋,遵义会议会址是不可复制的“红色名片”。每天,遵义会议纪念馆都会迎来八方游客,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大家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我是从江苏淮安过来的,来遵义会议会址重温革命事迹,看了之后感到很受鼓舞,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游客张松说。

十年来,红花岗区充分发挥“会址+”红色旅游优势,将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红军街、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以及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等为支撑的集教育、研学、娱乐为一体的红色旅游集聚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发挥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优势,始终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全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2012年,全区接待游客738. 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57亿元,2021年,全区旅游接待1260.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69亿元。”红花岗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随着户外游、自驾游、周边游成为人们节假日旅游的主要方式。红花岗区不断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发展旅游新业态。在位于深溪镇的百草园景区,烧烤、露营等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别样的休闲体验。

“我是第二次来到百草园,这边玩的项目还是比较多,比如说可以露营、运动锻炼,所以今天就带着家人朋友过来了,大家都感觉这里还不错,离遵义城区也比较近。”市民罗泽说。

十年来,红花岗区紧盯旅游景区及供给体系建设,完成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提升改造、郑莫祠周边环境整治和遵义县革委会陈列布展,新增百草园、遵义盆景小镇、思达·遵义乐园、拓路士绳攀基地等6个3A级景区,建成帝景酒店、格兰云天大酒店2个豪华型酒店,全区共有4星级农家乐2个,3星级农家乐3个,3星级乡村旅游客栈1个。

                                                         

优化核心区域业态布局。建设捞沙巷美食街、一城一站等美食街3条,打造步行街、湘江古道、1935遵义街区等特色街区3条,构建起围绕遵义会议会址与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址的城市红色旅游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老城红色旅游为主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红色游、近郊游、风景游、休闲游、亲子游等一体的景区布局。

与此同时,红花岗区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以红色文艺阵地建设和精品创作为载体,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原创曲艺作品《别子西征》荣获贵州省十九届“群星奖”曲艺类金奖,贵州琴书《丰碑》荣获贵州省第15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银奖,区文化馆被授牌为“贵州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在深耕文化精品创作的同时,我区还持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基层为重点,推出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文化惠民覆盖面越来越广。

截至目前,红花岗区15个镇办均建有综合性文化站,40个村、75个社区设置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等活动。十年来开展文化活动469场次,直接受众14.5万人;文化培训班次400余次,服务人次91380人。

目前,红花岗区正在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历史性机遇,科学谋划一批重点项目,盘活一批低效项目,打造一批精品路线,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培+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游备受青睐,“中医药+旅游”的工业旅游景区蓄势待发,“体育+旅游”的体育运动旅游景区引领风尚,“美丽乡村+旅游”的乡村旅游景区持续火爆。

如今的红花岗区,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和谐共鸣,旅游业态与文艺创作交相辉映,以全景域理念构建起旅游产业新格局,让游客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与生态的对话,以“红”为底,以“新”提色,绘就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