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黄泥乡:吹响水稻丰收号 收获勤劳致富粮

毕节市黄泥乡:吹响水稻丰收号 收获勤劳致富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9-28 20: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毕节市黄泥乡朝门村村民在用小型打谷机脱粒 汪沙 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山间梯田里种植的水稻逐渐成熟、喜获丰收。面对疫情防控和秋收工作的双重考验,百里杜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抢抓农时,做到防疫、秋收两不误。

走进黄泥乡朝门村,映入眼帘的是“秋风卷金浪,稻谷遍地香”的美丽画卷。稻农们正顶着烈日,争分夺秒地收割着水稻,一扎扎的水稻不一会儿便垒了起来。一旁的打谷机隆隆响着,脱粒、打包、装车……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田间地头演奏着丰收的旋律,谱写着农民的幸福生活。

“今年的收成不错,谷粒饱满,是个丰收年,这两天天气好,正适合打谷子!”村民李珍仙高兴地说,“我家总共栽了七八亩地,自家的田只有半亩,其他的都是承包来做的,大概能打五六十口袋谷子,差不多六七千斤米,留点给自家吃,其他的就卖给合作社,价格很划算。”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稻田风光 杨品益 摄

秋风拂过,稻田里飘扬着收获的气息,传递着丰饶,也传递着希望。稻谷飘香,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回想起几个月前“小禾初现绿成行”的插秧场景,彼时播种下的小禾苗已经茁壮成长为挺拔饱满的稻穗。看着装车的一袋袋稻谷,大家脸上也是藏不住的喜悦。

朝门村历来水源丰富,家家户户都种有水稻。村民符平江说:“这两天稻谷成熟了,大家都在抢着收,我家才一亩多,所以包了一亩多一起种,有两千左右斤米,我们村成立有集体合作社,他们回收米,不愁销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黄泥乡朝门村利用资源禀赋,紧盯大力推进生态大米基地建设,建立水稻种植示范点,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培育种植技术,引导农户开展科学合理种植,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通过抓好“米袋子”,切实让群众鼓起“票夹子”,助力群众致富增收,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介绍:“通过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种植生态大米600亩,已带动100余农户参与,免费发放谷种800斤,通过合作社帮助群众选、育、管、收,最终由合作社包装销售,今年预计销售10万斤,参与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

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百里杜鹃管理区以发展、突破、创新、致富为目标,以粮食安全生产为前提,大力种植绿色水稻。区内朝门村通过壮秧、宽窄行插秧、合理密植、施肥、虫情监测等举措为水稻增产及保质“保驾护航”。下一步,黄泥乡将紧紧围绕朝门生态大米做文章,通过与超市、企业和电商平台合作进行多渠道销售,提升朝门生态大米品牌影响力。(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