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食政问题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主办《食学科学系列教材》第一次全体主编工作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就食学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食学学科建设6要素,食学4个核心概念的英文翻译,特别是加快构建食学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献计献策,深入进行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食政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广伟提出的“食学”科学体系,把食物生产、利用、秩序的认知三合一,构建了一个3-13-36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学者建构的自主知识体系。将食学这一科学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食学科学系列教材》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包括《食学导论》《食物生态学》《食物驯化学》《食物直获学》《人造食物学》《食物加工学》《食物流通学》《食为工具学》《食物成分学》《食者需求学》《食物转化学》《食为治理学》《食为教导学》《食事历史学》。刘广伟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着眼世界,构建体系,覆盖问题,承上启下”十六字方针,以确保全套教材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为构建食学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准确诠释食学核心概念,刘广伟主任明确了4个食学名词的英文单词,即食学(Shiology)、食事(Shiance)、吃学(Eatology)、吃事(Eatance)。
福建农林大学的王松良教授认为,建立食学科学体系是构建食学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食物的母体是提供人类所需食物的生态系统,人类的食物生态系统也是所有生物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整体食物学的子学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段玉权博士指出,食学科学体系是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知识体系。食学3-13-36体系是食学的基本体系,其中的3是食物生产学、食物利用学、食为治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其中的13指食物母体学、食物直获学、食物驯化学、人造食物学、食物加工学、食物流通学、食为工具学、食物成分学、食者需求学、食物转化学、食为治理学、食为教导学、食事历史学13门三级学科(食事13范式)。
食事13范式
青岛农业大学程凡升教授发言表示,构建食学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将使我们树立大食物观、发现大食物问题、构建大知识体系和解决大食物问题,将有效地应对人类目前面临的内部食事群体冲突、与生态的食事冲突以及食物与肌体的冲突,从而优化社会秩序进化、使种群可持续,延长人类的个体寿期,不仅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基础,同时也将为整体解决人类的食事问题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表示,食学体系的核心结构,称为“食学三角”,由食物生产、食物利用、食为秩序组成。其中食为治理核心是矫正不当的食事行为,把食物获取、食者利用和食为秩序这三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梳理,从法律学的角度去纠正人们的不当行为。食为法律学目标是合一(食法典),食为行政学目标是拓宽行政管理范围,食为经济学目标是把生存品和商品等食物多重属性合起来深度分析,食为数控学目标是提早进入数字治理时代。中国人民大学生吉萍教授对《食物成分学》双元认知食物的利用价值主题进行分享交流,从整体的角度对食物成分的客观内涵分别进行拓展和延伸。
食学三角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对教材的编写予以充分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仇焕广院长表示,希望将食学系列科学教材打造为新时代精品教材。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整体解决食事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交叉科学研究院杨东院长在讲话中指出,食学扎根中国大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逻辑体系和学术体系。
“食学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观察人与食物、人类与食物母体系统、食事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客观现实,是全面彻底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认知体系。”与会人员表示,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努力编撰一套高质量的教材,为加快构建食学科学系列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