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实现“蓝天白云”“绿色转型”双丰收

从天塔观景台北望,远在百公里外的蓟州盘山若隐若现。向东望去,50公里外高530米的滨海新区周大福金融中心清晰可见。

天津实现“蓝天白云”“绿色转型”双丰收

来源:天津日报 2022-09-19 14: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天塔观景台北望,远在百公里外的蓟州盘山若隐若现。向东望去,50公里外高530米的滨海新区周大福金融中心清晰可见。

如今,像这样能“北望盘山、东观渤海”的场景再现津城,而回首2013年年初,曾一度“霾锁津门”。在天塔景区工作的李媛清晰记得,以前的能见度,从天塔上看到3公里外就算不错。现在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受,离不开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此,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将“打赢蓝天保卫战”,还人民群众“蓝天白云”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决扛实抓好,作为一个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契机倍加看重珍惜。

翻看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10年来首次实现阶段性达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排名第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8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3.3%,同比增加4.2个百分点。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推动“绿色转型”

破解制约空气质量改善“堵点”

“扬尘排放占比30%、燃煤排放占比27%、工业排放占比20%、机动车排放占比17%……”2014年8月,历时20多个月,由南开大学、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究的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出炉,清晰指出了空气污染的“病根”所在,也让市生态环境局充分认识到,治理大气不能搞什么“特效药”,而要坚持长期作战、稳扎稳打,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瞄准“病根”,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勤修恒业,以产业、能源、运输和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举措,连续深入实施清新空气行动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我市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着力破解“钢铁围城”,7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了3家,保留的4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压减至1185万吨、1525万吨。2017年以来累计压减粗钢产能495万吨,炼铁产能660万吨。持续优化粗钢产能,天津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转炉废钢投入比例分别达到30%、20%以上。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为绿色化改造留出宝贵环境容量空间。

煤炭消费总量从2013年的近5000万吨压减到3700万吨左右;有序推进1.1万台燃煤小锅炉并网整合或改燃关停,工业炉窑全部使用清洁燃料,120余万户农村居民实现冬季清洁取暖;依法划定并科学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从国三阶段汽柴油“连跳3级”,全面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0余万辆,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电动重卡替换燃油重卡投用,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全市首个氢能运输示范应用场景。

全力优化布局结构,持续用力破解“园区围城”,314个工业园区,原地保留68个、整合提升115个、关停取缔131个,对全市62个涉气工业集聚区1700家企业建档立卡、排查治理……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堵点”逐步疏通。

收获“蓝天白云”

提升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

在2021年天津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通过民评民议,“一切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找回蓝天”案例从全市近6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典型案例,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赢得了全市人民的普遍认可。

“环境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明显感觉到现在蓝天比过去多了。同时,这是一个关注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案例,很能打动我,所以我选择投它一票。”当时的评委代表、天津地铁文化站区天津宾馆站值班站长张梦宇说。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顶层设计,标本兼治,久久为功,高位推动,持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空气质量实现总体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改善至39微克/立方米,历史性步入“30+”阶段,累计降幅达到59.4%;重污染天数7天,累计减少42天;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2.3%,累计增加32.6个百分点,特别是264天优良天数中,一级优天数占比由4.1%增长到23.9%。

如今,在收获好“气质”的同时,制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堵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破解。传统高耗能产业不断压减,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全市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谋划信创、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12条。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6.1%、15.5%。新能源使用领域愈发广泛,谋划域内新能源项目36个,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至325.11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比重提升至15%。重点企业和园区铁路专用线不断建设,钢铁、水泥、焦化等大宗物料行业公转铁、散改集成效得到巩固提升。

天津坚守高质量发展的本义,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日益强劲。

巩固“攻坚成果”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天津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明确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目标任务。

“‘十四五’蓝天保卫战进入了深入打好的新阶段,我们将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通过科学化治理、项目化减排、精细化管控、法治化监管,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王文美介绍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重点抓好4个“协同”,即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与绩效分级差异管控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解决群众关心突出问题协同抓实。此外,还要强化区域协同,统筹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助力京津冀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5年来,我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个根本,保持战略定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整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创新监管机制,坚定不移实施高效能治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定不移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天津,将“蓝天白云”“绿色转型”双丰收的战果持续扩大,以实实在在的“天津蓝”“产业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增添上最舒心的底色。(记者 曲晴)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