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县:凝心聚力勇奋进 实干笃行铸辉煌

来源: 《河南日报》
2022-09-08 10: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李凤虎 刘梦珂 张增峰 吕月明

民权,一片人文气息厚重而又风光秀丽的土地。

庄子思想产生在此滋润着每一代人,江淹在此诞生撰就传世美文,这里有着黄河改道形成的三大湖泊,百里水域风光旖旎;这里有着三代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出“绿色长城”;这里,310国道、连霍高速、郑民高速、陇海铁路、郑徐高铁穿境而过,有着鲜明的特色产业,有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权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实干笃定前行,按照‘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富民强县’总要求,明确‘六城一中心’发展定位,实施‘八个聚力’重大任务,勇担在商丘西部‘挑大梁’,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优美、充满活力的新民权,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民权县委书记张团结说。

这十年,民权经济实力实现了新跨越,城乡面貌实现了新提升,生态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民生福祉实现了新改善,党的建设实现了新加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以及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森林城等多项省部级荣誉,是中国制冷产业基地、中国庄子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奖牌、喜讯接连不断。

制冷产业突飞猛进

俯瞰民权高新区,座座工厂鳞次栉比,100多家制冷企业齐聚。全国每十台冰箱冷柜中,就有一台来自民权县,全国销售前10的制冷企业,民权就有4家;大江南北的冷链物流线上,每10台冷藏车有6台产自民权,从制造到创造,“中国冷谷”民权完成了华丽的转型。

突出“中国冷谷”品牌优势、创新招商理念、集聚知名龙头企业、构建“制造+研发+检验检测+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特色产业链……民权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大胆探索,依托较好的制冷产业基础,确立了制冷主导产业,以民权高新区为载体,以冰熊专用车、澳柯玛专用汽车以及新引进的福田雷萨(河南)冷链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为骨干企业的制冷产业链。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民权制冷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推广、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通过招大引强,雪人冷链智能制造产业园、香雪海电器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驻民权县。冷藏车企业凭借创新和智能化生产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第一位,以冰熊、万宝、澳柯玛为主的特色制冷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目前民权制冷产业集群中制冷整机装备企业发展到47家、制冷配件企业65家,制冷配件基本实现了全配套。”民权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栋介绍。

走进一家家制冷装备制造企业,车间内机器轰鸣,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上工人们忙而有序,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们选择民权县,是被民权县政府的诚意打动了,为我们提供如此全方位高效的服务。作为企业,没有比可以专心搞生产更好的了。”河南兴民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春平说。

民权县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专项工作,不断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形成“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民权县委书记张团结多次强调要时刻树立“每个人都是金牌服务员”的理念,用真情为企业提供服务、用真心给企业解决问题,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擘画新篇

仲秋时节,放眼民权乡村沃野,处处洋溢着丰产丰收的喜悦,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尽情铺展开来。

看那风光如画的“故道小江南”任庄村,昔日破旧的房子华丽转身变成了“粉砖黛瓦马头墙”。

任庄村位于民权县城东北处,地处黄河故道南岸,北靠黄河故堤,毗邻黄河故道民权境内的三颗明珠湖泊之一——鲲鹏湖,水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民权县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的提出,给任庄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任庄村,返乡创业者不在少数,很多家庭都从事餐饮、住宿、旅游服务业。

“让民权风情在任庄农家乐中展现出来。”这句话已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当代任庄村民大笔书写的真实演绎。

看那十里飘香的民权麻花庄村,从脏乱差村到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它的蜕变故事,精彩非凡。

“吃着咯嘣嘣,夜间能点灯,落地粉粉碎,入水扑楞楞。”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人们对民权贡麻花的赞誉。麻花庄村曾有6家麻花厂、6家小作坊和许多麻花生产散户。曾经无序的竞争和相互拆台,让村子虽坐拥独特资源,却逐渐沦为贫困村。近年来,麻花庄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原有的6家麻花厂成了该公司的分厂,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逐步实现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价格,集中推出最具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张培仁”,一盘“散沙”渐渐聚拢成“沙塔”。

“全村一起炸麻花,小康生活顶呱呱。”麻花庄村民许美丽作为亲身经历者,说起来不禁脸上堆满了笑容。

看那王公庄“画虎村”,村容整洁,众多的画廊、画馆、画斋沿着主干道整齐排开。村里家家挂虎画,户户有画虎人,早已不是那穷苦、偏僻的小村子。

“画老虎能挣钱”这个观念慢慢地植入王公庄村民的心中。该村许多村民也开始临摹绘画,由荷锄弄镰的农民转身嬗变为手握画笔的画家。如今,王公庄全村1300多人中,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及相关产业,拥有国家级美协会员2人,省级美协会员68人,市县级美协会员200多人。

社会民生节节攀升

傍晚时分,民生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充满幸福喜悦的氛围。

“家门口就能坐高铁,这放在十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啊。”

“放眼望去都是绿,环境是真的漂亮,咱政府这些年没少给群众办实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着想的,给政府点个赞。”

……

民权县市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正是历届民权县委、县政府加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的最好答案。

10年来,民权县委、县政府倾情竭力办实事,不断加大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办成办好一大批民生实事。建成城区面积37平方公里,建成人民艺术中心、庄子文化馆、梦蝶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成立省人民医院豫东分院,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建成和在建商住小区110余个,圆了一批群众安居梦;建成主次干道近百条,弱电管网入地工程消除了城市视觉“污染”。城区燃气覆盖率、集中供热普及率、供水普及率、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2%、45%、96%、39.3%、97.6%。一个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初具规模。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在家门口工作,每天准时上下班,每个月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在民权高新区工厂务工的市民黄桂琴高兴地说。

民权县坚持实施就业优先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质量。

“我们主动兑现各类惠企、惠民政策,积极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审核发放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组织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促进重点群体、特殊群体及早就业、有效就业,持续优化提升服务,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民权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司永福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权县坚持共享发展,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急需、群众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围绕道路、交通、就业、公共设施、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重点工作,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办好增进民生福祉的“大实事”,努力建设幸福民权、健康民权、富裕民权、平安民权和法治民权。

生态文明熠熠生辉

故道九月,凉爽之际仍是天蓝地绿。

走入民权国家生态森林公园——申甘林带,一方方树林犹如庄严军阵,郁郁葱葱,彰显着中原大地的豪迈气势。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连绵无边的沙丘。昔日的黄河故道让豫东人民饱受了风沙之苦。“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这首民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风沙灾害严重危害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民权林场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风餐露宿,硬是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沙丘上培育了6.9万余亩人工林带,成为民权人民生产生活的绿色生命线,被称为“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河南塞罕坝”,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之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每年春节过后,民权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会带领干部群众,来到申甘林带挥锹培土,为故道添植“新绿”,这项工作早已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习惯动作”。2013年以来,该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均在40万人(次)以上,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820余万株。

沿着申甘林带继续向东出发,便进入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这里草木葳蕤、鸟鸣蝶舞,一派生机。

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是内陆平原地区少有的国际重要湿地,是河南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是明清黄河故道上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世界极危物种仅存不足千只的青头潜鸭民权就有306只,是全球最大的青头潜鸭栖息繁殖地。”9月1日,正在鲲鹏湖观测鸟类活动的民权县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杰介绍。

据近几年的监测,在公园内有鸟类18目52科17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枕鹤、卷羽鹈鹕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灰鹤、红隼等28种。

为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民权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出了“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构想,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通过实施国土绿化、湿地保护修复等,把黄河生态廊道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长廊。

“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心聚力打造‘有品有位的生态之城’,如今,民权已构筑起全城绿色屏障,美丽民权建设成效日益显著。”民权县县长王静娴说。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