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变果农 南盘江畔果飘香 ——兴义市南盘江镇1.2万亩芒果喜迎丰收产销两旺
金秋时节,南盘江镇的1.2万亩芒果喜迎丰收,产销两旺。自万峰湖网箱养鱼取缔后,作为涉湖面积最广的乡镇,南盘江实施渔民转产上岸、规模化种植精品水果,万峰湖的渔民变成了果农,“渔”经济成功转化为“果”效益,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图为当地村民采收芒果
在南盘江镇田房村,230亩的山地芒果示范基地又迎来采收季。果农们穿梭于一株株芒果树间,手持剪刀采摘芒果。一颗颗金黄的果子,就是当地农民的“金”饭碗。
“平时帮忙基地管理,是1200元一个月,这段时间摘果子是100元一天,顺便就把孙子带了。”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程文美说道,她家有10亩土地流转给基地种植芒果,平时又在基地务工,既有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又有平时的务工收入。
图为芒果丰收村民喜上眉梢
山地芒果示范基地是由贵州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主体进行建设,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主要种植有金煌芒、红玉芒、桂热10号、台农1号等品种。果品优良,广受消费者青睐,畅销省内外。
据贵州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派驻南盘江镇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坝艾村第一书记黄海介绍,基地的芒果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线上的话主要是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销售,远销到了黑龙江、上海等地。今年仅是金煌芒的产量大概就有4万斤左右,按照三元一斤计算也能卖12万元到15万元。”
图为黄海在为当地村民作培训
2014年基地建设以来,就以“政府+科研+合作社+基地”的建设模式,通过对芒果品种资源进行保存、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为全市低热河谷区域的农户脱贫致富提供途径。黄海说:“我们积极和各乡镇建立了联系机制,对有技术需求的村和企业,开展技术解答、田间技术培训等。通过这几年的技术推广,果农们的施肥、病虫害防治、套袋、修剪等技术日趋规范和精湛,对南盘江镇五个一万亩精品水果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图为山地芒果示范基地的芒果
据南盘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余波介绍,以山地芒果示范基地为基础,南盘江镇从2017年开始就规划建设了以芒果等品种为主的“五个一万亩”精品果树产业带,通过近年来动员大户连片种植,鼓励农户小片散种,全镇现已种植芒果1.2万余亩,覆盖农户约2000余户1万余人,目前已有6000多亩芒果挂果,产值3000多万元,进入了产销环节。
南盘江镇坝艾村的果农罗绍光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山地芒果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他种植的300亩芒果今年迎来初挂果,随着最后一车芒果的采摘、分拣、装车,今年采摘的芒果宣布售罄。
图为罗绍光的最后一车芒果正在装车
“我们管理得精细,果子品相、口感都很好,广西和海南那边的老板已经把我的果子买完了。今年大概有七八万斤,卖得十万元多点。”罗绍光说道,他在万峰湖养了十多年鱼,因为养鱼对环境有影响,所以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转产上岸,承包了土地种植芒果,当起了果农。由于不懂技术芒果苗没有选对,罗绍光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在黄海的帮助下,他对芒果实施高位嫁接,今年芒果终于挂果了。
图为装好箱的芒果
得益于黄海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罗绍光的“甜蜜事业”终于步入了正轨,他说:“芒果产业前景不错,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驻村书记的大力支持,我很有信心。比起养鱼,我们转到岸上来发展虽然辛苦一点,但是环境改善了,万峰湖水质好了,钓鱼的人多了,旅游的人也多了,人家来看到我基地有芒果都帮我宣传,我们芒果也好销,我们觉得非常值得。”
据了解,下一步,南盘江镇将围绕优化产业品质、理顺销售渠道、做强产业品牌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市场主体合作,推动全镇精品水果产业再上新台阶,促进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兴义网 作者:王霞 戴仙羚 实习生 郭映江 徐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