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甜猕猕——红心猕猴桃产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队于西峡落足,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和真心实意服务农民的理念,让青年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感受科技带给乡村的变化,并为其发展助力。
图为实践调研团志愿者于当地猕猴桃田地的合照
西峡县猕猴桃缺乏品牌效应,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更代表着产品的口碑和质量,代表着企业历史,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而当地口感最佳的红阳猕猴桃却因这一因素,尚未被大范围的推广出去。其次,产品推介不到位,市场认可有限,在西峡存在着重生产而轻销售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西峡猕猴桃尚未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来大力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消费者保持沟通。最后,目前当地猕猴桃大多为分散种植,这样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也不利于推行种植业标准化。
图为实践调研团志愿者与农户观察猕猴桃长势,比较猕猴桃大小,了解猕猴桃的外在特征等信息,为后续地宣传、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调研团志愿者与农户交流猕猴桃幼苗以及猕猴桃栽种土壤等信息。
由此,团队针对当地猕猴桃发展与大环境的共通及特异之处进行积极讨论,商议发展对策,最终提出了初步发展规划方案。在科技改良农业方面,团队自主研发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对当地的红心猕猴桃品种改良,以及猕猴桃专用的新型生物肥料给当地的果农,让西峡人民切实体会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猕猴桃销售方面,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进行售卖,线下对接当地的诚信志远果业、邻家果铺和仲景生活等多家水果销售商进行售卖,线上通过直播带货、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多方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与消费者互动,建立起产品高端形象,了解消费者,也让消费者了解自己。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销售模式,有效地防止了农户的果实滞销、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销路问题对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制约。与此同时,在未来的猕猴桃发展方面,将宣传、营销作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宣传猕猴桃文化,积极开展展销会、推介会活动;努力提升西峡猕猴桃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公共资源,宣传西峡猕猴桃形象,充分开拓市场营销渠道。
图为实践调研团发布的关于猕猴桃的抖音视频
依托西峡县地域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将最终商议的结果反馈于当地的果农及合作社,他们连连称赞,展望未来,大家的脸上都洋溢出了喜悦的笑容。
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们在最后的一次线上总结会议中纷纷发表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团队负责人雷丁懿对于这次的调研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悟,会议上,她发表了如下感想:“当今社会,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建设并回报家乡,同时关注时事,做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在实践期间,我对西峡县发展建设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对个人未来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规划。”同时团队成员李丹阳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此次调研,让我对家乡猕猴桃产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在我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政府大力支持猕猴桃产业,但猕猴桃种植还是相对分散,大多还是农户自己种植,若能将整个县的猕猴桃产业整合起来,集中管理,势必能提高猕猴桃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其次,目前西峡县的猕猴桃种植依旧全程靠人力完成,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种植户和政府或许可以参考国内外著名的猕猴桃种植地,吸取经验,看看他们如何改进猕猴桃种植技术。我相信,经过政府和种植户的不断努力,西峡县的猕猴桃一定能做出自己的品牌。”会议最后,团队负责人雷丁懿倡导大家,青年一代需有理想、有担当,在未来,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专业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图为经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生产出的红心猕猴桃种苗以及经新型复合肥料等多种技术培育出的红心猕猴桃的照片
青年学生切实体会到了科技带给农村的变化,并用自己的力量为其发展助力,这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的同时,也极大的鼓舞了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助力发展的决心和热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参与实践的所有同学都将把这段社会实践经历转化为成长的催化剂,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材。调研落入尾声,但实践仍未结束,实践团以此次实践活动为起点,心怀感恩、敢于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关心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在积极投身家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展望未来,河南师范大学“甜猕猕——红心猕猴桃产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将继续针对猕猴桃的发展问题研究相应的应对策略,为西峡县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助力!(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薄业华、雷丁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