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到公益心,WEACTION公益游学提供沙漠游学新思考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8-22 15:20
2022-08-22 15: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孩子获得全面的成长,不但是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其中,WEACTION公益游学,以培养孩子的全面人格为愿景,以公益作为内核而开展的游学活动,更是获得了很多家庭的认可。

在8月开展的「沙漠绿洲营」活动中,通过公益植树、自然课堂、沙漠徒步、星空露营、贺兰山生物探秘、公益倡导等多元体验,不但培养了孩子坚韧的性格,更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植入了善意的种子。

公益植树:为沙漠添新绿,为自然造生机

在生态讲堂上,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关于沙漠的诸多知识,更是被吴向荣老师团队20年如一日植树造林,锁边沙漠的故事触动着。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地想去亲手种下小树苗,为腾格里沙漠锁边添绿。

平日里家务都很少做的孩子们,面对“艰巨”的植树任务,却丝毫没有娇气的表现,戴上手套,拿起铁锹,挖坑、插苗、培土......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小伙伴们在一起,互帮互助,让一棵棵小幼苗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再插上带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这些小树苗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未来,这些小树苗的根系将在养护人员的照料下深深地扎入这片土地,而孩子们也将在各自的城市里努力生长,期待有一天,他们能再次相遇,去见证彼此的成长。

沙漠毅行:在行走中懂得坚持的力量

腾格里,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长生天”。行走在沙漠中,孩子们也感受着如天一般辽阔、无际的腾格里之美。

在沙漠中行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步踩下去,脚都会陷到黄沙中,比平时走路要吃力很多。

翻越一座沙丘、再一座沙丘,仿佛看不到尽头,这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对意志的磨砺,小伙伴之间的鼓励也同样能让人充满力量。

当伫立在沙漠300多年的“神树”出现在眼前,孩子们站在树下,想象着它在沙漠中扎下的巨大根系,想象着它站在这里所经历的风雨、见证的故事,他们们的内心也涌动着震撼。

在未来的日子里,当他们遇到挫折困难,或许会再次想起这棵神树,那时候他们会更加明白“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超乎想象”。

沙漠星空露营:以最贴近的方式和沙漠相处

在沙漠里露营,是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方式,看日升日落,赏璀璨星空,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沙漠的另一种美。同时,亲手搭建帐篷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拿出帐篷、连接帐杆、系好风绳、铺上地席......一项新的技能GET! 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保护,孩子们在伙伴的影响下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动手能力,看到自己亲手搭建的帐篷,小学员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帐篷支起,看太阳从沙漠与天空的边际线落下,沙漠“夜生活”就开启了,烟花、篝火、BBQ,星空、畅聊、才艺展示......太多的美好无法用照片一一定格,但所有的体验都将沉淀进孩子们的记忆,伴随他们的成长。

走进贺兰山:探秘生物多样性

小学员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巍峨的贺兰山。这是一次探索的旅程,前进不是唯一的目标,在旅途中认识更多的生物,体验自然的美好同样重要。

手里的蜗牛、采集的蘑菇、沿途的小花......呼吸着微甜的空气,孩子们一路走,一路寻,一路问,在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好的同时,也被多种多样的生物所吸引,保护环境、保护生活多样性的意识在无形中得以传递。

自然课堂:启发善于发现美的心

在锁边生态公益基地除草、采摘蔬果、喂小动物,孩子们也体验了一回生态农夫的辛苦与快乐。

尤其在采摘蔬果时,小学员们都展露出了“吃货”的本领,刚刚采摘下来的黄瓜、葡萄、柿子等,擦一擦就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自然的味道~

自然中从不缺少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沉浸式感受大自然,孩子们的五感也变得更加敏锐。

在自然课堂上,小学员们拿起剪刀在基地里认真地挑选自己喜爱的花花草草,变身小小自然美学家,把自然的美定格在画纸之上。

公益之声: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经过了4天3夜的旅程,孩子们满载而归,不仅变得更加独立、勇敢、坚毅,也在内心里建立起了对公益的感知。

“我种了6棵树”“我种了7棵”“为了更利于成活,需要种下小一点的树苗,这样更利于扎根,”......在星空夜话的环节,谈起植树,孩子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一次体验胜过千言万语。

手捧由中国绿化基金会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书”,小学员们内心充满着骄傲。

见过了雄浑的沙漠、美丽的星空、巍峨的贺兰山,了解了沙漠锁边人的故事,小学员们内心里也开始有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他们也想呼吁更多的人来共同行动。

据悉,WEACTION公益游学在动物保护、乡村实践、非遗传承、环境保护等领域都相应地推出了游学内容,“通过公益实践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全面人格”的理念也在影响着更多家庭的教育观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