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开源社区公布首批成员单位,共建数据价值流通良性生态

2022-08-16 09: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前,基于数据要素的数字科技已然成为全球各国抢占发展新高地,实现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联邦学习技术凭借“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模型动”的技术特性,与安全、合规的跨地区、跨行业、跨主体分布式AI协作模式,不断支持并引领着数据要素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夯实联邦学习产业应用技术底座,推动数据要素领域开源创新发展,全球首个联邦学习开源社区FATE于2022年6月启动首批成员单位的引入工作。

公布首批成员单位名单,深化社区共治共享

经过社区技术贡献、场景应用以及行业影响力等综合能力评估与社区TSC Borad投票通过,FATE开源社区确认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联、微众银行、VMware、星云Clustar、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国电通、中国银行、中银金科、建信金科、光大科技、易方达基金、腾讯云、美团、医渡云、第四范式、绿盟科技、亚信科技等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大型互联网与科技企业在内的19家成员单位名单。

FATE开源社区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杨强院士表示,开源是联邦学习商业化应用的重要组成,不仅加速了技术向更多应用场景的覆盖与普惠,也让产业生态从“单兵作战”走向生态化。首批成员单位的引入,标志着FATE开源社区治理架构在“开源开放、共力创新”愿景指引下,由聚焦技术支撑与专项治理2.0阶段,正加速迈向多元生态图景的3.0阶段。

同时在成员单位支持下,也将加速FATE开源社区基础技术框架持续迭代,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等关键技术的专项施行,开源产品的多场景融合应用,国内外标准与规范研制进程,促进行业安全政策、技术、产品、应用、人才多要素的交流互动,推动FATE开源社区与数据要素流通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共建、共享、共创”,使能产业协同发展

安全、可信的联邦学习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是构建涵盖各方角色的多维技术生态,让生态各方实现紧密连接与协作,而开源模式的普及之于前沿技术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鼓励开源发展的宏观文件陆续落地,开源这一创新协作模式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亦蔚然成风。

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发布的《2022中国开源发展白皮书》首次增加了开源与隐私计算板块,提到开源框架正在成为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打破“计算孤岛”,实现跨平台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中国信通院发布的《隐私计算白皮书(2021年)》也指出,开源协同正加速隐私计算的技术迭代,联邦学习的开源生态为工业化的落地应用贡献了强劲力量。数据显示,55%的国内隐私计算产品是基于或参考了开源项目,其中以FATE开源项目为主。

作为2019年开源的全球首个联邦学习开源框架,在4000+开发者群力群策、共同建设下,FATE开源项目已经迭代30余个版本,联邦算法组件发展至30余个,实现了工业场景算法与主流安全计算协议全覆盖,其先发优势、技术积淀及应用广度,得到产学研用各界的实际验证与一致认可。

目前,FATE开源社区已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开发专委会、运营专委会、安全专委会等组织开展社区治理,并围绕技术迭代、互联互通、标准研制等重要议题,组织成员单位开展数十次研讨与分享活动,并逐渐形成十数个相关课题项目。

其中,开发专委会组织开源项目维护者,在汇集社区各方反馈的需求和意见后,即将发布全新的 FATE 1.9版本。在最新的路线图中,除了在FATE 1.10中开发完善现有的架构功能外,将同时进行基于互联互通架构的 FATE 2.0 Alpha分支的研发,和社区用户和开发者们共同致力于推动异构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能力的落地。

此外,工商银行牵头承担的《开源隐私计算框架(FATE)金融行业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课题已通过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立项,并召开了首次课题研讨会,将开展以FATE为代表的开源隐私计算框架应用与发展研究,以促进国内隐私计算在安全、性能、互通等方面的迭代升级,培育适合金融业态发展的开源生态。

中国银联作为牵头单位在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起《金融行业异构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和《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技术研究报告》两项课题,将秉持“安全互通、兼容开放、生态共荣”的原则,发挥组织保障优势,各方通力协作,以“技术+标准”双轮驱动的方式切实推进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技术的研究以及金融行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标准规范的制定,促进金融行业不同机构、不同平台间隐私计算互联互通的落地实现,为金融数据要素的安全有序流动提供坚实保障。FATE社区的众多成员也积极参与当中的子课题,争取把课题的成果在FATE开源项目中实现。

未来,FATE开源社区将持续整合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协同社区开发者、成员单位、行研方、产业方,以及开源生态伙伴,发挥开源社区开放共建的生态优势,连接行业上下游厂商、社区、开发者到用户的全产业链,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探索建设产业正循环,打造商业可闭环、技术可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助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