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5日版面截图
石桥、古井、水车……一座古老的村寨或一栋老房子,往往承载着无数现代人无法割舍的乡愁。如今,这样的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过去30年,中国共计损失了120多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100个自然村落。”这是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公布的数字。如何留存和保护这些古村落,是一个重要课题。
过去的15年里,湖南的退休摄影师谭建华背着沉甸甸的背包,跑遍湖南800多个古村落,拍摄了近10万张写真,捕捉散落在这些古村落的自然景观、独特建筑、民俗和历史遗迹。
谭建华镜头中的一些风景现在已经消失,专家表示这使得他的作品被赋予了意想不到的历史价值。
70多岁的谭建华曾是《中外建筑》杂志社的专业摄影师。尽管精通各类建筑风格、流派和理论,但临近退休时他发现,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建筑,还是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小小湘南村落。
“小桥,流水,人家,像元曲里写的那样,是一幅生动的画,”他说,“湘南、湘东地区,古建筑是以马头翘角、堂屋堂号为结构的。而湘西则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的吊脚楼为核心的木质结构建筑,这两块构建了湖湘建筑的多样性,让它不同于其他省份。”
谭建华意识到快速的城市化正在蚕食许多乡村古建筑的生存空间,这让他产生了想要记录下这些古老村庄的强烈冲动。谭建华将这种冲动归因于他对古村落之美的崇拜和对乡土的眷恋。
“我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我对这些村庄和老房子有特殊的感情,我人生中最初的记忆就是来自于乡村。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里的很多老房子都在慢慢消失,这让我很痛心。”他说。
2006年,谭建华决定走访湖南的乡村,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探索、发现和记录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最初走访这些古村落时十分艰难。这些村庄大多坐落在偏僻的地区,远离城市。谭建华没有车,只能坐公交车或者摩托车。困了就在树林里支个帐篷,或者向村民们借个草垫子,找个老祠堂打地铺,饿了就吃一包方便面。
但是当他看到美丽的古村落建筑时,所有的艰辛都消散了。
“这些建筑有一种诗意栖居的美感,而且它还是湖湘文化的一种具象。摄影能使这种具象的轮廓更加明显,并且保留下千年传承的中华文化之美。”
在他的旅程中,谭建华也在呼吁人们关注乡村建筑的保护。2006年,谭建华将镜头对准湖南东部浏阳市楚东村的锦绶堂,这里是上世纪30年代早期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他在村子里呆了一周,一边记录乡村生活,一边提高人们对锦绶堂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这是该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传统民居。这座四合院式的民间建筑群建于1897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令谭建华感到欣慰的是,锦绶堂多年来保存完好。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了承认。
这些年来,他每年都会去楚东村,亲身感受村里的变化。他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在改善。”
2010年,在永州市宁远县采风时,谭建华发现一栋老建筑墙上出现了大的裂缝,随即向当地政府上报。
“我告诉他们,这个地方如果不补它就要倒掉了,那就太可惜了。过了几年我又跑去看了,这一次修好了。”
这座老建筑是我国南方庄园式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民居建筑的典范,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村里的老人拍肖像照是谭建华的另一个重要事项。他发现村里很多老人想要拍一张葬礼上使用的遗照,于是,每到一个古村,他会请村长把 80 岁以上的老人请来拍照。
“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就跟我讲,把你生下来不容易,将来你要做什么事,一定要对社会有点贡献。”于是谭建华就想着用手中的相机为村里老人做一些善事。“我会把照片印出来给老人免费寄过去,”他说。
这十多年里,谭建华前前后后寄了三千多张照片。好多村落里面的老房子都挂了他拍的老人照片,他为此感到自豪。
在谭建华看来,这些古村美的不仅是山水,还有乡人特有的人文风貌。
他还清楚地记得,在湖南中部地区的邵阳市遂宁县,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冬天会拿着那种很长的烟杆子,围坐在火炉旁叭叭地抽着旱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场景,但是现在老人都渐渐不在了。”
“这些事物消失得太快了,它们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非常宝贵的东西,”谭建华表示必须快点行动起来,与时间赛跑,创作更多的照片、文字和影片。
目前,谭建华的作品集《湘魂的摇篮》正在长沙展出。这个展览将展出130多件作品,包括谭建华的摄影作品,以及其他当地艺术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展览将持续到9月中旬。
“在照片中看到这些村庄后,我想实地去亲眼看看。”32岁的李筱倩和妹妹一起看展览时,对谭建华的作品印象深刻。她对湖南的古村落了解不多,但很惊讶地发现,这些古村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谭建华表示,古村落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希望通过展览展示和推广湖南古村落诗意的栖居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丰富湖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发现和开发更多旅游和文化资源。”(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