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办公 | 天友绿色设计中心,一场10年的超低能耗建筑运营实践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8-05 15:51
2022-08-05 15: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我国“双碳”政策实施以来,建筑碳中和在设计行业开始推广,低碳办公设计及低碳运营开始备受关注。天友设计中心作为国内较早的成功的低碳办公设计及运营案例,从2013年1月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天友绿色设计中心已经度过10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低碳设计办公楼的实践项目,从今天再回看这个10年前的低碳设计项目,维持10年间的超低能耗运营,或者能为我们在当前的低碳建筑设计及运营实践中带来一些启示。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天友绿色设计中心

2012年,天友设计开始对一栋5层高的老旧电子厂房进行低碳设计改造,最终改造成24米高,局部6层的超低能耗建筑现代办公楼。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改造前后对比

低碳设计改造从建筑使用的各项能耗出发,一方面针对性地选择低成本适宜技术集成,一方面尝试实验性的低碳设计创新技术,最终天友绿色设计中心在实际低碳运营过程中,建筑总能耗仅为40KWh/㎡·a,空调采暖能耗为19 KWh/㎡·a,实现了超低能耗的实际运营以及绿色技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

微信截图_20220804153544

手绘草图

具体低碳设计运营中,天友绿色设计中心有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工作模式、闲时模式及假期模式,根据不同人员的使用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优方式运营目的。通过不同时段能耗对比,也可以看出天友绿色设计中心的超低能耗优势,甚至放在10年后的今天,也可以称作是低碳办公设计项目运营的典范。

微信截图_20220804153608

能耗对比

作为一个低成本低碳办公设计改造项目,2013年总改造成本为1720万,其中绿色增量改造188万元,绿色改造增量326元/㎡。在当年同比国内三星级绿色办公建筑(300-500元/㎡),同比同水平超低能耗建筑,增量成本仅为1/3-1/4。除政府补贴获得的直接经济奖励和补贴共360万元外,我们也在实际运营中享受到了效益。

微信截图_20220804153621

运营成本与经济环境效益

当然,对于使用者更重要的高健康及舒适度。天友绿色设计中心的空气质量达标率较本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10-15%,PM2.5及PM10、甲醛、二氧化碳浓度,也远超国家标准。

在这个低碳设计项目的办公使用中,极低的噪音、尽可能的自然光线与适宜的温湿度控制,也大大提高了办公体验。空调机组全开启时在办公区域感受到的声音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工作的声音。满足节能的前提下增加外窗采光、设置可调节外遮阳百叶窗、室内反光板等措施实现最大限度自然采光。低成本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夏季供冷提供适宜体感温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空气湿度。

10年过去了,天友绿色设计中心也到了租期,天友设计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向下一个低碳生态办公前进,助力建筑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天友绿色设计中心奖项汇总

2014年底通过住建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验收

2015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工程杯大奖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奖项

2015年中国地产设计大奖金奖

2014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建筑”金奖

2014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亚洲新兴建筑师奖”

2014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暖通类”(全国建筑设计领域最高荣誉奖)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2014年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公共建筑节能最佳实践案例”

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技术进步奖

2014年天津市海河杯优秀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公建一等奖

2013年CIHAF设计中国-商业建筑设计奖-绿色类别优胜奖

2013年蓝星杯 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2012年住建部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2012年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示范工程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科技技术项目计划—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

业主单位: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5,700 ㎡

建筑面积:5,700 ㎡

景观面积:710 ㎡

建成时间:2013.1

建筑师:任军

设计团队:王重,何青,丘地宏,张宝军,杨晓珍

摄影:贺之涵

天友设计其他低碳办公设计项目: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中建新塘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滨海投资大厦 天津·滨海新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