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启动仪式暨教研交流活动隆重举行,300多所新闻传播院校的400余位教师上线参加了启动仪式和教研交流活动。本次会议由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主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致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负责人王晓红教授主持会议。
虚拟教研室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旨在推动区域协同育人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启动仪式上,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精编版短视频正式推出,与会代表观看了《任仲平是谁》《春运母亲找到了》等6部短视频。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新闻局、教育部高教司直接领导下,由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的一门全国性专业课程,邀请政治立场坚定、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2020年,推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2021年,推出《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目前,视频课程已实现对我国719所新闻传播院校的全覆盖,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部校共建的新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自开展以来取得良好成效。
在启动仪式上,张庆国强调,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天然带有“教学研究共同体”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基因属性,希望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能够完成好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各项建设任务,真正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广大教师的交流社区、精神家园和教学研究共同体,真正助力新闻传播教育的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
自开创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与全国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形成深度融合,许多学校将“大讲堂”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以大讲堂为抓手展开新闻传播学育人模式和育人机制改革,广大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灵活运用大讲堂视频资源,探索各具特色、不断创新的教育实践。在教研交流活动中,十一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大讲堂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经验和感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涂凌波从建设背景、主题设计、课程内容、主要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他结合具体专业课程,分享了如何通过大讲堂资源的创造性运用,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塑造、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未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将以“大讲堂”为核心建立全国性的新闻传播学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优质“金课”,探索“智能+”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推动形成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洁认为大讲堂站位高、故事生动、制作精良,汇聚了主流媒体优秀新闻工作者群体的当代实践,契合大学生群体的接受习惯。她结合本校实际,从课程、考试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大讲堂与新闻传播教育结合的路径。
清华大学副教授虞鑫分析了当前新闻理论教育的痛点、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结合点,探讨了大讲堂与新闻理论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以及通过创造性发掘大讲堂的内容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教学创新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敏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实践,具体介绍了如何将大讲堂融入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大讲堂列入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打通大讲堂与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介绍了该校如何将大讲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大讲堂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具有多重应用价值,既可以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形成“课程+”的联动效应,也可以在新闻学子和行业前沿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昊探讨了当前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与媒体发展实际脱节等问题。高昊教授结合自己开设的《电视深度报道》课程,提出了挖掘大讲堂潜力与价值的四种具体方式:对标课程内容、梳理讲堂资源;提炼具体问题、评析典型案例;观看讲堂视频、总结具体经验;升华思考层次、强化思政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梅红认为大讲堂是提高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重要课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快推动新文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大讲堂纳入课程体系、写入教学目标、融入课程内容。她以自己主讲的新闻评论课程为例,指出大讲堂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动员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具有专业教育层面的意义,而且具有思政教育层面的价值。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李蓉介绍了运用大讲堂课程资源的具体措施:以制度保障扎实推进大讲堂的落实;促进业界、学生、教师三端有机结合;多维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张梅认为大讲堂从实践中来,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引领新闻传播教学的新常态、新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欧阳霞分享了运用大讲堂的具体经验和做法。在她看来,大讲堂能够在教学中创造沉浸式体验:一方面,它能够以实践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建立新闻和实践的直接连接,以生动感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它能够以理论解释实践的逻辑和规律,在规律阐述、现实剖析中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引领学生树立新闻理想。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翁之颢以新闻传播教育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大讲堂与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变革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新闻学教学有必要实现操作范式与价值范式的互补,通过大讲堂与新闻评论等具体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意识形态自觉、新闻观念塑造和价值理性认同,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2022年金秋时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将推出新一期“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题是“新时代 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