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物古迹 留住历史记忆(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于是,从2009年开始汪家平就逐一走访村里的老人,详细了解牌坊群的历史。不仅是永丰古牌坊群,在育才小学旧址、苏氏宗祠等重要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汪家平都承担了大量工作。

守护文物古迹 留住历史记忆(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来源: 人民日报
2022-07-13 05: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汪家平在巡查村里的文物古迹。

孙谷峰摄

人物小传

汪家平:1954年出生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1977年退伍回乡,分配至永丰乡文化站从事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2014年退休。在他的努力下,永丰乡一大批文物得以留存。2012年,永丰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汪家平被返聘为黄山区文物事业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作为典型的皖南村落,永丰村美景如画。

永丰乡位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三面环山,南面临水,下辖4个行政村,其中永丰村的人文历史资源最为丰富。

永丰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太和年间。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不少历史人物。元代广东肃政廉访司副使杜国贤、近代镇海战役中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杜冠英、徽商苏成美、学者苏继庼等人物,都来自永丰。

“不能直接刷油漆,要先用水把木板之间的灰尘清洗干净才行。”初见被返聘为黄山区文物事业管理中心文物管理员的汪家平,只觉得他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身材并不高大,但腰杆笔直。此时,他正在村里一座清代古宅的修复现场监工。

古宅里,竹子搭起的框架密密麻麻,不时有工人穿梭其间。汪家平也不闲着,屋檐上的雕刻,窗户上的雕花,他都细细检查。

“这是一幢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宅,不算太久远,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后院,你看……”说着,汪家平拉着记者,紧走几步来到后院,指着二楼屋檐上的雕花说:“这种两层的花楼可不常见……”聊起这些,汪家平颇为兴奋。

“一辈子看守文物,闲不住了。”汪家平说。

想方设法,几百次劝阻文物损毁和倒卖

汪家平1972年应征入伍。5年后,23岁的他退伍,来到永丰乡文化站工作。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好工作,但汪家平却愁得直挠头。

“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多少文化,怎么能做文化工作呢?”回忆起这些,年过花甲的汪家平脸上露出一丝腼腆。

怎么办?边学边干吧。汪家平一边学习,一边找人请教。乡里教书的先生、上了年纪的老人、各处管事的前辈,汪家平一有空就登门请教。靠着这股学习劲头,汪家平的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也渐渐对永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产生了兴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经常出现一些陌生人。”汪家平回忆,后来才发现,那些人很可能是盗墓的或者是古董贩子。

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年代,很多村民听说家里的“破烂”能卖钱,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不少村民打起了自家各种老物件的主意。

汪家平坦言,那个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如何得留下来,我觉得,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就是这个理,支撑着汪家平做起了文物保护工作。“村里哪些人家里有老物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谁家经常有陌生人去,我就会留意。”汪家平说。

“不行!不能卖!”这句话成了汪家平的口头禅。为了那些“破烂”,汪家平跟很多村民都吵过架。

“东西是我的,你凭啥不让卖?”每当遇到这样的反问,汪家平总是满脸笑容,热情地跟村民攀交情、拉家常,劝说对方改变主意。

实在不行,他就自己掏钱先买下来,再把文物交给相关部门。“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费尽心思地拦。”汪家平回忆,40多年来,被他发现并成功劝阻的文物损毁、倒卖事件有几百次。

走访村里老人,为古牌坊群修复竭尽全力

在永丰村村口,坐落着永丰古牌坊群。

牌坊群共有5座牌坊,均为清朝当地苏氏门人所建,因此也被称为岭下苏村牌坊群。从牌坊的建制和规模来看,岭下苏村牌坊群仅次于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区屈指可数的牌坊建筑艺术代表作。

永丰古牌坊群主要构件采用当地的白麻石制作,其中龙门枋、题字牌、花板采用青石制作。粗大的立柱上平琢浑磨,不加雕饰,全部刻有对称的阳文楹联。额枋和月梁上勾勒了云纹图案,雀替、匾额和檐角均饰有花纹图案。

“你看那一座,叫做四柱三门冲天式……”介绍起村里的文物,汪家平滔滔不绝。

永丰古牌坊群曾因多种原因被损毁,汪家平一直想重修。“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村民的愿望。”汪家平笑着说,“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应该加大修复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村里很多了解文物历史的老人都上了年纪,有些已经不在了。如果没有他们对文物损毁前的描述和回忆,以后就真的修不起来了。”汪家平担忧地说。

于是,从2009年开始汪家平就逐一走访村里的老人,详细了解牌坊群的历史。“当时我还特意找了一个小伙子,他会用电脑,我们从网上查找牌坊图片,供村里老人对照回忆。”汪家平说。

上世纪60年代,永丰乡为了修建水库,将牌坊群的石材拆掉用于修建灌溉沟渠。好在水库现在还在,汪家平又找到了当年在工地上干过活的老人,询问灌溉沟渠的具体位置。同时,他还找到了水利部门的专家,咨询打捞石材需要挖掘的土方数量和资金预算。“后来,从沟渠里捞出来牌坊群部件375件,差不多是那段沟渠石材的2/3。”汪家平说。

此外,汪家平还在村里找到了不少废弃石材。“其中有一座牌坊的月梁,一直丢弃在路边。几十年过去了,已经成了村民洗衣服的石板。”汪家平说,“幸亏找到了,否则牌坊群里就没有一块完整的月梁了。目前,其他的月梁都是根据这块复建的。”

就这样,汪家平前前后后忙活了5年多,直到2015年,永丰古牌坊群终于复建完成。

不仅是永丰古牌坊群,在育才小学旧址、苏氏宗祠等重要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汪家平都承担了大量工作。“我赶上了好时候。”汪家平说,“现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都非常重视,我的工作很有价值。”

精通当地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永丰人说永丰事儿,今天呢,汪老师说要带我们去他读过的小学看看。汪老师,学校叫什么名字?”

“育才小学。”

衣着得体、干净整洁,站在摄像机前,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汪家平侃侃而谈。

永丰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永丰乡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搞起了乡村旅游。但凡跟历史文化沾边的事,汪家平可谓无所不通,俨然成为永丰乡的“旅游形象大使”。

近年来,黄山区政府加大投入,投资5000余万元,完善了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古青石板道路、半月塘、拦河坝、宗祠广场和原有的村庄排水系统,建设了洙溪河两岸的田园风光带,启动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设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维修苏氏宗祠、希范堂、五福庙以及濒临倒塌的苏家私塾、海宁学舍、希贤桥等重点文物。

借此时机,永丰乡大力发展徒步古道、农事体验、摄影写生、国学研习等乡村体验游。近几年,永丰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

这些变化,汪家平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乡里有清代古民居42幢,3处省保单位,5处市保单位。”汪家平说,“比如消防检查、安全检查,定期上门走访等,都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记者手记

保护好身边的每一件文物

汪家平学历不高,却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他踏实肯干,不断学习,很早就认识到了历史传承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

更难能可贵的是,汪家平在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心中的理念。从守住身边每一件文物开始,到完成每一项文物修复工作,“不能让历史只能出现在书本上”的想法朴素、真挚,让他始终在基层文保这条路上坚持坚守。

如今的永丰乡,很多留存的文物古迹都堪称文物珍品。村民和游客的赞叹,都是对汪家平多年坚守的褒奖。

(徐 靖)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