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发布的2022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中国科研产出显现强劲增长势头。英国《自然》杂志总编辑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科学研究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研究人员驱动的全球性努力,中国科研产出总体成绩突出,中国对全球科研生态系统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根据自然指数的关键指标“贡献份额”,中国机构科研产出大幅增加,有4家中国机构入榜全球10强;在2020至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机构中,只有10家来自中国以外;在国家和地区榜单中,中国2021年科研产出增长14.4%,是前十名中涨幅最大的国家。对此,斯基珀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这并不令人意外。(对于中国科研进步)我们已赞赏多年,中国科研不断发展壮大令人欣喜”。
“把科学说成是一项全球性事业听起来好像是陈词滥调,但它的确如此,”斯基珀表示,“从广义层面说,科学研究是为了解我们周围世界以及宇宙运行方式,改善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活,对抗疾病和饥饿,以及应对其他全球性挑战等,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这些问题,基于科学的全球解决方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关键作用。”
斯基珀指出,在这一方面,“中国对全球科研生态系统的贡献绝对是关键性的”。中国科研对世界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科研成果的引用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在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研贡献最为显著,展现了“全球领导力”。
另一方面,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科研也在发挥领导性作用。斯基珀指出,“鉴于地球目前状况,气候变化带来生物多样性挑战,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必须考虑向科学寻求方向,寻求如何以可持续方式管理地球资源”,在这些方面,中国科研也在发挥引领作用。比如,中国开展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就是科学研究可以在全球范围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实例。
中国科研重视国际合作
在谈到中国科研不断取得进展的原因时,斯基珀认为,中国对科研的长期持续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大力发展教育等是重要因素。
她说,科学是一项“长期的努力,真正值得强调的是资助科学的持续战略,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展示了(发展科研的)伟大愿景,中国对科研的资助多年来一直在逐年增长,这真的很重要”。
“中国科研发展方式非常强调国际合作。”她说,“无论哪个体系,没有任何一个人或机构会擅长所有研究,而协作将可为参与研究的人员带来不同的专业视角,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我多年所看到的情况来说,中国研究人员真的认同这一点,并持续从中受益。”
作为《自然》杂志创办150多年来的首位女性总编辑,斯基珀自上任之初就强调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支持以及共享数据的重要性。斯基珀指出,事实“一次又一次表明,共享数据越多,结合起来的答案就越强大、越重要,越有影响力和适用性”。
斯基珀寄语中国年轻科研人员说:“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相信自己,无论你是谁,背景如何,来自哪里,依靠自己的力量,然后继续追随你的激情,追随真正令你快乐的(研究领域),这将帮助你发光,并展现你最好一面。”
排斥俄罗斯是把“双刃剑”
俄乌冲突升级后,西方国家中止了与俄罗斯的一系列科研合作。英国《自然》杂志此前刊文指出,将俄方排除在国际项目之外是一把“双刃剑”。“这会分裂全球研究界,并限制学术知识的交流,而这两者都有可能损害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基于此,《自然》做出一项编辑决定,即仍然对来自俄罗斯的研究人员投稿开放。斯基珀表示,《自然》杂志的立场是,“我们认为提交给我们的研究基于科学进步”,不会拒绝俄罗斯科学家提交手稿,或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
《自然》杂志刊发的文章指出,历史上,国际科学合作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交流的桥梁。接触而非孤立,更有助于为构筑文化和社会的沟通桥梁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为和平铺平道路。科学的力量可以推动国际社会发生积极变化。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我们强烈认为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支持科学。”斯基珀说,“科学应该保持非政治性,如果你想跨越藩篱,如果着眼于未来,我们会重建联系。我们必须维护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我们必须保持再次继续、再次回到合作中的可能性。”
斯基珀呼吁包括研究人员、研究资助人员、出版界人士、媒体记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民众都行动起来,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必须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所有复杂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它们必须作为国际合作的一部分得到回答”。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