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60年巨变!走进朱宪民的“微观宏图”

感受60年巨变!走进朱宪民的“微观宏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26 16: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25日,由宁夏银川当代美术馆主办,特邀易丹、朱天霓两位策展人共同策划的展览“微观宏图—朱宪民摄影展”已正式启幕,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9月12日。

“微观宏图—朱宪民摄影展”展出作品时间跨度近六十余年,是朱宪民先生迄今为止展出作品规模最大、作品类型最为全面一次大型回顾展览。此次展览以“微观宏图”为主题,通过梳理朱宪民先生的纪实摄影史,展出了350余幅作品,以“时间”“本身”“集体”和“世界”构成展览的四个版块,其中关于西北及黄河的作品百余幅,这些影像远比文字的宏大叙事更直观、更有力、更动人。

6月25日下午,伴随着“微观宏图—朱宪民摄影展”开幕式,同时召开了“微观宏图—普通人的影像史诗学术交流会”,针对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旨与文化意义展开具体阐述与深入讨论。

邀请嘉宾就“无限逼近现场—纪实摄影者发现和记录生活的路径?”、“看见历史—为普通人构建影像叙事”、“纪实摄影与情感表达”以及“在人人‘照相’和‘修图’的后摄影时代,纪实摄影何为?”四个话题展开讨论,以自己丰富的实践和多元的理论共同聚焦当代影像叙事,共同探讨“纪实摄影”的无限可能。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座时间的遗址,遗址里面有时代共有的集体记忆,所以梳理纪实摄影的过程,就是回顾百姓生活史。国际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评价朱宪民先生作品:“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在朱宪民先生摄影情感语言表达中,融入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融入看似不经意的戏剧情节和象征意义。

“要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常态,什么才是最基本也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朱宪民说,“是85%的普通人的生活!”,所以朱宪民始终坚持着“记录最真实生活”的理念,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区域中的栩栩如生的生活肖像:无论是1960年代在火车站送行的吉林中学生(《欢送同学下乡锻炼》1964)、1980年代的深圳打工者(《外来女工的宿舍》1985),还是2000年代哈尔滨的应试女性(《等待应试的模特儿》2000),他们的影像被摄取留存,成功抵御了时间的流逝。半个多世纪,这些影像不仅构建了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选取和记录,也记录了那些不可复刻的时代和无法用言语阐释的故事,让时代变得具体可见。

从1970年代开始,朱宪民主动选择了普通民众来作为时间和时代的图像表示,其镜头下的百姓,无论贫富,未出现过一次的变形、扭曲或是丝毫夸张,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镜头下的普通人,也拥有着自然的亲和力及情感的张力。60年间,朱宪民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来真实反映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用镜头聚焦了百姓生活的跨越,也让今天的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辉煌巨变。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银川当代美术馆的精神内核是公共性,它不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大的物理空间对公众开放,更要借助展览形成一个精神空间与公众展开对话。举办“微观宏图—朱宪民摄影展”及“微观宏图—普通人的影像史诗学术交流会”,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分享,激发人们关于艺术、关于摄影的思考,同时也希望让当代艺术成为一个参与者更多、和社会联结更紧密的领域,将社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融合在一起,生成新的价值,以产生更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