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根源与影响” 中方边会在长沙召开

2022年6月22日下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中方边会“美西方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根源与影响”在长沙召开。

“美西方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根源与影响” 中方边会在长沙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23 17: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23日电 (记者 陈颖群)2022年6月22日下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中方边会“美西方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根源与影响”在长沙召开。

本次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的近三十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与会学者围绕美西方国家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根源与影响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结构性种族主义的各种根源及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探索消除一切形式种族主义的可行路径。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教授认为,在以种族差别为基础的种族主义尚未得到彻底清算的背景下,以文化差别为基础的种族主义却借助社会精英的话语构建在美西方社会巩固、强化种族差异的社会认知系统。这种社会认知系统具有强大的观念影响力,进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维持结构性种族主义的社会实践系统。由此,我们即可理解了为什么结构性种族主义在美西方仍然顽疾一般的存在。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德普教授认为,种族主义在近代的出现与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但其主要的思想文化根源是个人主义。他指出,经济个人主义、宗教个人主义、政治个人主义分别激励了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种族主义暴行、种族排斥和种族清洗等行为。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副校长勒霍卡瓦·乔治·蒙裴迪教授从法律角度批判性讨论了南非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种族主义问题。他对解决系统性和结构性种族主义提出了建议,强调应确保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会使系统性和结构性种族主义在包括南非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无限期延续下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伟副教授则系统阐释了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结构演变,指出美国在种族主义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金字塔式种族主义结构以及“中心-边缘”式种族主义结构。王伟指出,种族主义是美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每一次种族主义结构的形成和转变都带有浓重的种族压迫和种族反抗色彩,这也是美国种族运动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名誉院长布里吉·莫汉、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内鲁媞·亚尼在发言中阐明了阻碍自由和正义的有害结构,指出一个失败的社会是一个由有缺陷的制度组成的功能失调的组织,这些制度滋生了种族主义、歧视、屠杀和恐怖主义的极端意识形态。

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政治学教授穆罕默德·奥克亚尤兹、博士生泽伊内普·德尼兹·森在“种族主义的科学化:一个真实的危险”的共同发言中指出,种族主义的“科学化”体现在使用某些科学研究结论来表达和支持种族主义观点和话语。一些种族主义的理论解释为实行特殊形式的现代种族主义铺平了道路,这种威胁趋势值得警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王昱廷副教授在其“种族主义正在扼住‘美国式民主’的喉咙”的发言中指出种族主义在美国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存在。他认为美国当前已形成了结构性种族主义主流化、合法化的趋势。他强调,美国不仅从未真正实现过种族平等,反而通过集体层次的种族化和种族壁垒建构、个体层次的“美国梦”机会开放等双重进程,完成了种族等级制的历史性建构。美国在种族问题上负债累累、劣迹斑斑,反映出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制度性、结构性缺陷,深刻揭示了“美式人权”的虚伪性,也戳穿了所谓“人权卫士”的虚伪面纱。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皮特·赫尔曼教授在闭幕式总结中指出,个体依赖集体并被集体塑造,反之亦然,一方面,要认识到种族主义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种族主义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个体在结构性种族歧视中的困难处境。

(陈颖群)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