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习话·大国“粮”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每日一习话·大国“粮”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来源:央广网 2022-06-19 13: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日一习话·大国“粮”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22-06-19 07:00:46来源:央广网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这段话出自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就是要保障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据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以2019年底为标准时点,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6亩,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必然会增加用地面积。加之部分地区近几年出现用地结构“非农化”和“非粮化”,甚至出现弃耕化现象,导致粮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必然威胁到我国耕地和粮食安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提高耕地保护战略意识,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保耕地数量、提耕地质量、管耕地用途、挖耕地潜力,为保证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可靠保障。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们要牢牢守住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从上到下,要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并付诸于实践。第二,保量更要保质。不仅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更要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子。第三,进一步扎紧执法监督的笼子。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级土地执法巡查网络,把日常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村,打通土地执法监察“最后一公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端好“中国饭碗”。

本期特约专家: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