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临平赛区)各奖项提名名单出炉,由遵义市红花岗区文化馆创作、编导、表演的贵州琴书《丰碑》喜获文学奖提名,这为冲刺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贵州琴书《丰碑》是以邓萍烈士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红色曲艺作品。1935年2月,红三军团取得了娄山关大捷,为了抢占先机,军团受命再战遵义,参谋长邓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忠骨长存于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永远留在遵义人民心里。《丰碑》以贵州琴书形式叙述了红军长征在遵义发生的红色故事,为观众展现了那段壮烈的历史。
重新回顾《丰碑》的创作历程,作为编剧之一的红花岗区文化馆馆长犹芸坦言“很不易、很骄傲”。时针回拨到2021年初,红花岗区文化馆创研部主任,也是贵州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廷冲偶然间听到区委党校教师在讲述邓萍烈士在遵义壮烈牺牲这段历史时,备受感动与启发,便萌生了创作一部以邓萍烈士事迹为原型的红色曲艺作品的念头,也希望通过文艺作品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这段历史。
张廷冲将这一创作构思与省曲协沟通后,得到了认可与肯定,三个月之内完成了剧本创作。因为涉及革命历史题材,在时间节点和内容上都要求非常严谨,为了求证细节,创作团队联系了红花岗区党史研究室和相关专家了解、收集相关佐证资料,最后文本在一步步的打磨修改中定稿,以贵州琴书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呈现。
贵州琴书是贵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无人传承,红花岗区文化馆于2018年将这一曲艺表演形式重拾。犹芸介绍,贵州琴书旧称唱洋琴、唱曲子、扬琴戏,曲词讲究韵律,工稳典雅,唱腔清丽婉转。《丰碑》就是用贵州本土地方特色文化展示遵义丰富红色文化的典范,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了解到,贵州琴书因为是现场演奏,唱词讲究韵律,红色故事中的讲白和贵州琴书的曲调如何才能更好的一致、和谐?在作曲和编导上整个创作团队可谓苦下功夫。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用贵州琴书来融合红色故事,词和曲的逻辑关系,包括里面的韵律怎样来掌握,这些都是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的。比如‘红军’两个字应该与哪两个音节进行匹配,我们都要不断的去打磨文字和腔调的搭配,不夸张的说,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看怎样才能产生更和谐的音符。”负责《丰碑》作曲和扬琴演奏的成云告诉记者,《丰碑》是一项综合艺术,有民乐、扬琴、书法等,参与其中的单一艺术互相渗透、融合,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只有在每一项艺术上不断地刻画细节,才能让观众通过观看表演重温历史现场。
犹芸坦言,从剧本完成到作曲、编曲、表演,以及前期服装、道具、场地对整个团队来说都很艰难,但是大家没有放弃,利用办公室或者露天场地去辛苦排练,表演中更是仔细分析人物经历,琢磨每一个动作与表情,经过精心编排、打磨,2021年7月贵州琴书《丰碑》顺利完成。2021年11月,贵州琴书《丰碑》荣获贵州省第十五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银奖。
“很荣幸《丰碑》能够代表贵州获得此次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提名,我们将努力向‘牡丹奖’发起冲刺,这也是我们基层一线文艺工作者至高无上的荣誉。”自从入围全国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决赛后,犹芸和团队在高兴之余也没有松懈,于5月下旬邀请省、市曲艺专家对《丰碑》进行研讨、精细打磨,为更好地在国家级赛事中呈现贵州曲艺水平,充分展示贵州本土特色文化和红色文化,区文化馆结合专家组意见对贵州琴书《丰碑》进行了重新录制。
据了解,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奖项,自2000年开始举办,每两年评选一次,是曲艺界的国家级最高奖项。而《丰碑》在大赛中的亮相不只是关系到贵州琴书艺术的展示,也关系到遵义红色故事的讲述,对宣传遵义红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记者:罗晓珊
(红花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