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举办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农科院举办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17 10: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17日电(记者 赵伊梦)2022年6月16日,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举行。李光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生态学家和害虫防治学家,是中国昆虫迁飞研究创始人之一,为解决我国重大农业病害虫问题和制定植物保护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仪式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副院长王汉中,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陈华宁和植保所领导共同为铜像揭幕。李光博院士的学生代表罗礼智研究员、晚辈代表张蕾研究员及李光博院士家属李琍深情追忆了他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及其为农业重大害虫防控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要铭记先辈初心、传承好、发扬好先辈开创的事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张合成在讲话中指出,院党组就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举办老一辈科学家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作出制度性部署,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学习和传承李光博院士科技报国、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奉献品质。他号召全院科研人员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胸怀祖国、求实创新、勇攀高峰,要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要做新时代农科精神的传承者,要做胸怀“国之大者”奋力创新的有为者,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期间,举办了李光博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和植保所江幸福研究员分别做了“飞蝗迁飞的分子机理“,”粘虫迁飞研究—开创与传承”的专题报告。

李光博院士一生从事农业重大害虫防控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一是首次阐明了我国粘虫越冬规律和季节性迁飞规律,创建了粘虫“异地测报”方法。首次提出1月份0℃等温线为粘虫在中国的越冬北界。并于1961-1963年、1978-1980年分别在东半部和西部地区组织标记回收试验,通过协作攻关,探明了黏虫迁飞规律,阐明了各大发生区黏虫主要为害世代的虫源性质。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大规模标记回收方法研究害虫远距离迁飞规律获得成功的范例。据此制定的粘虫“异地”测报方法,经长期应用,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组建的粘虫综防体系,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粘虫危害,每年约挽回粮食损失25-35亿公斤。为其他害虫迁飞规律研究提供思路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

二是明确了我国黄淮海蝗区不同种类蝗虫的发生为害规律,研究提高了蝗情侦查和“毒饵治蝗”技术。改进了蝗情侦查技术,在山东、河北、天津等蝗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虫情预报网,并在全国蝗区推广,使当时的治蝗工作迅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将治蝗方针修订为“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治蝗害”,为推动我国实现“根除蝗害”的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组织全国植保科技力量协作攻关,创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黄淮海等麦区研究组建的小麦病虫害综防技术体系,显著提高小麦群体的整体抗逆机能,农药投入量减少30-50%,天敌数量成倍增加,病虫危害明显减轻,小麦产量逐年上升,获得显著效益。

(赵伊梦)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