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家:性早熟上升趋势明显 家长应合理监测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和我国儿童青春期发育年龄均呈随年代提前的趋势。性早熟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为儿童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造成隐患。

儿科专家:性早熟上升趋势明显 家长应合理监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15 20: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和我国儿童青春期发育年龄均呈随年代提前的趋势。性早熟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为儿童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造成隐患。

性早熟是一种儿童内分泌疾病,其临床判断依据主要为乳房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女童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10岁前初潮;男童在9岁前出现睾丸体积的增大。

据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喆教授介绍,性早熟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由于心智还不成熟,性早熟的孩子过早出现第二性征甚至初潮,或会产生困扰,导致心理及行为上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第二,性早熟的孩子青春发育提前,导致骨龄超前,骨骺闭合提前,可能会导致其成年身高受损。

据2009年到2010年六地区(北京、天津、杭州、上海、重庆、南宁)调查的18707名6~18岁的中小学生数据,我国性早熟发病率约为0.43%,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而性早熟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北部地区较西南地区发病率更高。

虽然国内尚无全国性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但过往的区域性调查及门诊量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存在上升趋势。

苏教授指出,近三年里,其门诊接待的性早熟和肥胖孩子人数增加最多。"这也是疫情特殊时期下的一个特殊现象吧。"她说。

儿童在疫情期间多宅在家,运动减少,饮食不健康及接触电子屏幕时间增多,这些都是导致儿童体重短时间内激增的原因,而医学上已有证明,儿童肥胖与性早熟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遗传,高脂高蛋白饮食,以及外部环境等都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风险因素,苏教授补充说。

对于环境因素,她特别指出,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过度焦虑、儿童过多过早暴露于不适宜的画面都是诱因之一;此外,环境污染,特别是由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等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及其降解产物能产生一系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被怀疑跟性早熟的发生相关。

随着咨询获取渠道日益丰富,特别是年轻家长们对于儿童性早熟的认知度也明显提高。但据苏教授的临床观察,有些家长由于了解的片面性而过度担忧。

"不是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干预或治疗,"她强调道。对于因接触外源性性激素,如某些补品,所引起的性早熟,也称假性性早熟,应及时查明原因、停止接触或继续食用,情况往往会自行好转,无需治疗。

而对于病因明确的中枢性性早熟,由于孩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发育过早,引发孩子性发育提前,首先要进行病因方面的检查,及时进行对因治疗,苏教授解释道。对于没有特殊病因引起的性早熟,医学上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需要严格掌握治疗的指征,只有快进展的,预测成年身高受损的才需要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药物是使用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剂)来有效抑制性发育的进程,让孩子生长发育缓慢下来。对GnRHa治疗期间出现明显生长减速,预测成年身高受损的,可考虑联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把握指征和治疗时机,规范用药,定期随访。

对于性早熟的孩子,治疗目标主要是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改善孩子的成年身高;避免孩子因性早熟而导致的心理负担。

据悉,GnRHa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的药物费用与十年前相比,均已大幅下降,在有些城市已纳入医保,药物可负担性提高了,"但有些二三线城市的药物可及性还不尽如人意。"苏教授说。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