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时代新活力

2022-06-14 11: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气势磅礴的胶东大鼓、光影迷离的济南皮影、空谷幽兰的昆曲……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带领人们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时代新活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据统计,中国现有1.08亿件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遗产注入保护新活力。随着5G、AI等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运用,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领域全面记录和长久传承的保护框架也随之成型。学界通过扫描文化遗产实物,获得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形成文化遗产的数字档案,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文物信息,有效延缓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带来的文化遗产衰退消亡进程。工作人员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形成一套全面生动的虚拟影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平台上享受一场文化“盛宴”,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科普作用。有关公司根据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源,打造“文化+商业”的有机格局,基于市场需求对文化遗产进行针对性开发、适应性改造,在兼顾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和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深刻转化文化遗产的丰富价值内容。

跨界合作为文化遗产注入传播新活力。近几年,文化遗产领域刮起一阵“跨界合作”风,各种文化遗产借助媒体的力量纷纷“出圈”。如《国家宝藏》携手九座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以“解说+表演”的形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由浅入深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神内涵。其最新一季《国家宝藏·展演季》的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达82亿,全网视频播放量达9300万,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和效率。除此之外,文化遗产领域还和珠宝、服装、化妆品等行业合作推出一系列跨界产品,原本较为单调乏味的文化遗产知识在跨界合作的创新传播中得到了更高效的传承和扩散。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时代新活力,能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给亿万中华儿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戴湘怡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