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宁夏固原看“非遗”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宁夏固原看“非遗”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11 14: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固原市博物馆广场火热启动。

宁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缩影。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宁夏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讲好宁夏故事、增进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夏贺兰山岩画、古长城等文化遗址享誉国内外,其中距今4万年左右的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彭阳姚河塬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见证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慷慨馈赠。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黄河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绚丽华章。

据了解,宁夏非遗资源总量有5667项,"花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公布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24个,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76名;建立95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立自治区级非遗工坊15个,其中8个获批国家级非遗工坊。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重点打造“云游非遗·影像展”、“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2022宁夏非遗购物节两大品牌活动,还将陆续开展非遗手工作品展览展示,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技艺、文化遗产保护全民打卡、文物咨询及普法宣传、非遗项目健康生活义诊等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宁夏五市、二十二个县(区)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0项非遗项目,150多名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固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亮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绩。银川市的贺兰砚、石嘴山市的民间雕刻、吴忠市的刘三朵八宝茶、固原市的魏氏砖雕、中卫市的振玲蒿子面等众多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体验,争相购买。

近三年,宁夏非遗工坊累计培训农民2.3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4万多件(套),带动从业者年均收入2万多元,涌现出巴鸟麻编工坊、海原县刺绣(剪纸)工坊、隆德魏氏砖雕工坊等一批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秀非遗工坊。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推动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融入旅游景区,丰富文化旅游业态。

下一步,宁夏文旅系统将通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更多生动务实的文化富民实践,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展现文化遗产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乡村振兴,让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成为宁夏的靓丽名片。(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