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华夏 领航未来—中国科技馆推出“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6-10 15:04
2022-06-10 15: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剪纸艺,舞皮影,赏京剧……这些活动历来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京剧”等赫然在列。传统的非遗活动多从人文、技艺等维度诠释,但是在这背后,是什么样的科技原理在支撑着技艺的传承,传统工艺流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本质呢?

为引导公众从科技角度认识非遗,了解科学与文化融合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馆从“非遗”与“科技”结合的视角出发,敏锐捕捉到“非遗”在科技馆传播的机遇和模式,精心策划并推出“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面向青少年观众、家庭观众、社区群众等群体开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活动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线上进行。该系列活动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22年5月底完成第一阶段所有内容。

该系列教育活动以科技馆特色的“科学课”形式开展,不仅有辅导教师讲授知识点,有同学们动手体验非遗技艺,更有非遗传承人现身说法。活动开发过程中,中国科技馆成立专家组进行课程的科学性论证和教学设计研讨。在多名科学家、教学专家、非遗传承人以及行业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活动内容实现了“非遗文化”与“科技内涵”的有机结合。同时,活动开发紧密结合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的展教资源,充分融合文化学、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手工体验、交流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带领公众通过亲子协作和动手体验,一步步学和了解我国传统非遗文化,探究非遗人文活动背后的传统科技智慧。

自2021年10月起,中国科技馆已举办了“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京剧”“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非遗项目主题教育活动,“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活动即将亮相。其中,“中国剪纸”还走进北京市裕中西里社区“邻里节”,为社区居民们奉上了一场传承非遗文化、探寻古代科技智慧的活动,受到居民们的好评。另外,还特别举办“草织巧履 踏遍山河——红色草编‘非遗+科技’教育活动”,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参与活动的一名青少年说:“编织草鞋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草鞋是红军在长征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正是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还表示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体会、践行长征精神。

后续活动将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陆续推出“景泰蓝”“五禽戏”等更多精彩内容,并邀请非遗与科技方面的资深专家参与活动开发,确保内容质量。

“非遗+科技”系列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历史起源、科技内涵、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和升华,是对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另一种积极的探索。在中国科技馆,“非遗”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民间技艺,她可以是一场皮影戏表演,可以是一次缫丝体验,也可以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实验和理性的交流讨论。科技赋予了“非遗”新的生命和力量,希望该活动能够启迪、滋润热爱非遗和科技的观众们,将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公众心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智慧的美妙结晶,在新时代继续绽放魅力与精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