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船背后的长江大保护

”6月6日,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一艘游船停靠岸边,60岁的尤荣利在船上招呼游客,准备驾船驶往织金县的下红岩码头。全面禁渔生态修复,水环境日益向好,加上特色民族风情,森林植被蓊郁,如今的化屋村,成为众多游客“心头好”。

一条船背后的长江大保护

来源:天眼新闻 2022-06-08 17: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前往下红岩的游客,请抓紧时间上船!”6月6日,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一艘游船停靠岸边,60岁的尤荣利在船上招呼游客,准备驾船驶往织金县的下红岩码头。

60岁的尤荣利是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村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荣利全家都以打鱼为生。“化屋过去的船,都是木船,木船空间狭小,因此更多是用来捕鱼,一个月下来,能打个五六百斤。”尤荣利告诉记者。

  化屋村村民过去使用的船只。史开心 摄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全长1044公里,横穿贵州7市(州)47个县(市、区)。自2018年开始,毗邻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的化屋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年禁渔要求,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如期完成退捕任务。

同时,化屋村严格落实河长制,明确河段责任到人,随时保持河面、河岸干净整洁。采取村规民约约束、文明实践大讲堂等载体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六冲河化屋流域水质达到Ⅰ级标准。

  如今,化屋村村民运营的游船行驶在江面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曾经靠打鱼为生的尤荣利,加入了村里成立的黔西市画廊航务有限公司,转“渔船”为“游船”,开启了新的生活。除了经营游船,尤荣利还义务承担了江面垃圾清理的工作,为乌江的生态维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渔船变游船的背后,是贵州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化屋村,水清岸绿,风光旖旎。史开心 摄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坚持保护与修复齐头并进,贵州在治理上先行先试:

——网箱养鱼,拆!

——河流污染,治!

——污水处理项目,建!

……

  一艘游船准备驶出化屋村码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我负责的是河岸保洁工作。”家住河边的陈真美,是化屋村护寨保洁队的一名队员。陈真美既是村里的保洁员,也是六冲河化屋村河段的巡河员,负责河岸清理、河道巡护、村寨环境整治等工作。

全面禁渔生态修复,水环境日益向好,加上特色民族风情,森林植被蓊郁,如今的化屋村,成为众多游客“心头好”。

村里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收入大幅增加。随着乡村基础的完善和旅游业崛起,大家就业和创业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信心满满朝着希望奔。

  乌江北源六冲河化屋村河段全景(拼接照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两山’转变,做好生态保护示范工作,让绿色效能进一步彰显,让绿水青山成为化屋村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表示。

肩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责任的贵州,全力打造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交出了一份自我革命和绿色转型的精彩答卷。潺潺碧水,正奔腾东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