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7 18: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极端气候事件等危机仍在继续。中国信守承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并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与一些国家未能付出足够行动,甚至退出《巴黎协定》形成鲜明对比。未来50年,全球需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道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作者:唐新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2022年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功召开50周年。尽管全球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努力不断增强,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极端气候事件仍在继续,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气温屡创新高等系列危机表明,人类对地球施加的压力已史无前例。报告提出,人类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前沿课题就是“与自然共生”。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本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向下一个50年,全球需要坚守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地球日“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思想,这一理念不仅为应对全球环境治理困境指明了根本出路,也为人类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了理论指引。从人与自然的矛盾转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能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又能让人类社会从生态平衡中得到发展福祉,实现两大目标的辩证统一。

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基在于,文明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两大系统实现物质与能量平衡。以气候危机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接近系统临界点,危及文明生存和发展,因此需推动构建文明主体与客体两大系统互动的新格局、新平衡。这一新格局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其中孕育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通过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带动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社会生产、消费向更加适应人与自然共生机制的方向转变,进而实现人类从工业文明的历史辉煌向生态文明可持续繁荣迈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不仅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贡献者,更是实践者。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巴黎协定》签署五年来,一些缔约方未能付出足够的行动,甚至有排放大国退出了《巴黎协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是应对气候变化唯一正确的国际政策路径。中国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6) 前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力度,计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中国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体现了大国脚踏实地落实《巴黎协定》的重信守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在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蓝图。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COP15) 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中国在COP15宣布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倡议,也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球15个精品案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是人类在21世纪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实现气候安全的生存之道,也是解决能源利用、绿色经济、生态安全、全球气候治理等矛盾的根本出路。全球需要坚守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英文版标题为 "Holistic solution"

转载需注明来源自微信公众号“观中国”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