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以麦相承”赓续文化根魂

茅台正在不断将传统文化创新呈现、现代表达,打造具有茅台特色、行业特色、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名片,构建与消费者共情的紫线文化体系。

茅台:“以麦相承”赓续文化根魂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07 1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6月3日,茅台用一场特别的端午大典,重现端午制曲这一白酒行业的重要生产工艺。

“以麦相承、爱国敬业,在美时代赓续茅台文化根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为壬寅年端午赋予具有茅台特色的文化新注解。

此次端午大典在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茅台国家工业遗产建筑群——茅酒之源举行,是茅台集团持续5年的端午祭麦仪式首次升级。

茅台正在不断将传统文化创新呈现、现代表达,打造具有茅台特色、行业特色、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名片,构建与消费者共情的紫线文化体系。

茅台酒生产讲究顺应自然时令规律,端午紧邻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这时成熟的冬小麦为茅台酒曲提供了制作原料。

如同红樱子高粱于制酒,优质小麦是茅台酒制曲的主要原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合理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筛选富集了大量酿酒所需的微生物、酶类和香味前体物质。

制曲作为茅台酒酿造技艺5大工法之一,磨碎后的小麦经人工踩制成疏密适宜的曲块后,摊晾入仓、高温发酵、恒温贮藏,成熟后的酒曲将在酿酒每一次堆积发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谓“曲为酒之骨”。

“端午至、制曲始”,这是大曲酱香型白酒千百年来一直坚守的古法酿造技艺。端午前后,北方麦黄、江南秧绿。这时赤水河谷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各类微生物异常活跃,为酒曲发酵创造了有利的自然物候条件。因此端午也是制曲的黄金时节。

“端午祭麦,是茅台感恩自然恩赐、传承古法工艺,精酿琼浆玉液、祈愿国泰民安的独特表达方式。”丁雄军如是点题端午大典。

大典现场,每位嘉宾手持一束茉莉,穿行颇具烟火味的市井,好似穿越到汉朝,体验饮酒、粽子等端午习俗的意象情趣化表达。

自茅台于1951年建厂,从39名员工的小作坊,到拥有4万多名员工的千亿级大型现代企业,在以匠心酿造美酒时,始终践行“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茅台酒酿造工艺与端午时节不仅在生产相通,还在2006年同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丁雄军表示,茅台已经迈入“高质强业”新时期,将始终循求索之道、承先贤之愿、立时代之志,努力酿造“高品质的生活”,持续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与此同时,280场端午文化盛典也在全国各省区紧锣密鼓举行,“端午之美”正由赤水河畔向全国蔓延。

在端午大典举行前夕,山西经销商举办“以麦相承 爱国敬业”为主题的端午专场品鉴会,特邀请爱国敬业退伍老军人、抗疫一线最美逆行者和文化传播书画专家及企业精英参与品鉴。

也是在6月2日,“以麦相承 爱国敬业”艺术交流会端午节主题活动,在昆明市书林街彩云里艺术中心举办。云南本土知名艺术代表与来宾面对面交流对传统文化与艺术新面貌的理解,如何赋能“文化茅台”、“红色茅台”。

与此同时,一场“‘粽’情端午·享约茅台”的茅台酒品鉴会在贵州遵义白鹭湖举行。贵州茅台遵义自营店邀请“i茅台”用户、“茅粉”朋友齐聚一堂,在古筝演奏营造的优雅氛围中,欣赏茶艺,品鉴茅台冰淇淋预包装产品等共庆端午。

河南地区,茅台酒经销商举办了端午节主题品鉴会“香豫端午·醉i茅台”,通过一场中式风雅盛宴,让“茅粉”身着古装手持端午主题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茅台文化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郦波表示,酒与祭祀息息相关,端午节是四大祭祀节日里最早的,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在茅台以麦相承、敬业爱国的端午大典上,追思先贤,致敬天地,致敬独具匠心,致敬先贤气节,致敬家国盛世,这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企业的担当与情怀,这就是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继承发展。” 郦波说道。(记者 李优)

原文见6月7日中国日报旗舰版12版配图新闻,英文链接:

https://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206/07/WS629e7ae0a3109375516eca26.html。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