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论坛:“开放合作 发展共赢:共建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海口和北京两个主会场顺利召开。在主题为“蓝色经济合作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东盟海洋产业、海洋环境、海洋治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建议,第一,制定海洋经济规划,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布局、支持海洋集群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第二,策划蓝色经济项目,推动企业政府衔接。组织企业策划方案,助推海洋项目落地;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助力企业寻找商机。第三,对自由贸易港建设,企业进驻是关键。
挪威驻广州总领事海歌认为,海洋健康决定海洋财富。到2050年,以海洋为基础的气候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C以下所需的年度减排量的五分之一。挪威将推动绿色航运,到2030年其国内航运和渔业的排放量将减少50%;同时,也将与其他国家在生物多样性和塑料污染等多方面开展合作。
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所所长万纳瑞斯·常认为,务实推进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在产业上,可以把渔业养殖、渔业捕捞、海洋资源与能源合作为重点;确保相关协议签署后的持续推进;重视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最后,在和平和安全框架下形成多边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机制。
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认为,今年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20周年,中国与东盟应以此为契机,以凝聚共识、增进互信为起点,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在南海区域海洋合作与治理上书写新篇章。第一,落实《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合作共识,唱响海上合作主旋律。第二,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塑造区域海洋合作新格局。第三,在RCEP框架下,推动蓝色经济合作取得新的突破。第四,以海洋生态环保与污染防治为重点合作领域,催动合作层次提升。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施余兵指出,中越在蓝色经济合作方面,既有法律基础、政治基础以及经济基础,同时也面临域外因素等干扰。从主流趋势看,中越蓝色经济合作促进因素大于阻碍因素,合作仍是主流。一是推进北部湾渔业合作;二是合作构建和完善“丝路海运”航线体系,推动航运业碳减排;三是在RECP框架内共建中越海洋产业园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探索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四是推进海港合作。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研究员朱华友建议,以南海周边国家为主体,尽快建立起南海周边经济合作区。第一,可以采取由小到大的方式推进。第二,以海上互通为重要支撑,南海周边国家在港口建设、国际中转,运输航线、物流体系,供应链保障以及游轮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第三,以海上油气开发密切海洋经济的合作。可以在海上养殖、海洋捕捞、海洋矿产、海洋科技、海上公共产品等方面深入合作。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世杰认为,海南自贸港面向东盟开展蓝色经济合作的方向,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蓝色”产业领域合作,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国际航运合作新模式、跨境科技合作新模式。二是“蓝色”要素领域合作,探索南海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机制、创新国际人才资源开发体制机制、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探索面向东盟的国际数据跨境流动。三是“蓝色”规则领域合,扩大海洋领域服务贸易双向开放及相关监管规则、技术标准全面对接;深化海洋服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国际化的税收征管服务体系,探索开展税收征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届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承办,旨在推动开放合作、发展共赢,共建全球最大自贸区,携手开创RCEP经济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