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相亲关键在青年——记习主席重返塔科马之旅

七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当时在林肯中学授课的老师内森·鲍林回忆起习主席的到访,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民相亲关键在青年——记习主席重返塔科马之旅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31 16: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这是习近平接受学生们赠送的橄榄球衣。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七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当时在林肯中学授课的老师内森·鲍林回忆起习主席的到访,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2015年9月23日,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林肯中学,鲍林正在给学生讲授社会科学的课程。今天看来,这堂课注定不同寻常:一位特别的客人前来旁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访问林肯中学是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州访问期间的最后一站公开活动。他还会见了林肯中学橄榄球队队员,并获赠一件定制的印有他名字的1号球衣。

鲍林回忆说:“我们曾讨论学生们是否可以和习主席握手。我当时觉得,‘这不可能。’后来,当习主席伸出手来与孩子们握手时,第一个孩子尖叫起来,他们就像见到了摇滚巨星一样激动。他们理解这一刻的重要意义。”

鲍林至今清楚记得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国时说的话。

他说,要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五百年的中国去北京,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

鲍林说:“那段话让我难以忘怀,展示了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

2014年以来鲍林和他的妻子曾多次来到中国。他们曾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交流,还参观过北京、澳门、香港和上海等地。

鲍林说,几次中国之行加深了他对中国的了解,收获远远超出了从书本上所能看到的。他说,每次旅行,他都被这个国家、这里的人民和他们的慷慨热情所“折服”。

2019年,鲍林和家人移居阿联酋,他最近的一次中国之行是在2020年,当时他陪同学生参加在上海一所国际学校举行的会议。

“我们住的第一个寄宿家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们就是普通的中国人……过着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

“我学会了打麻将和包饺子。我认为这次访问的意义在于,我能带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习主席访问林肯中学时所做的事。”

习近平主席到访林肯中学那天,他与学生们交换礼物,亲切交谈,并在学校礼堂发表了演说。

作为林肯女子篮球队的一员,肖特尔·贝瑞现场见证了这场演说。她记得最清晰的是,习主席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他用中文说,将邀请100名林肯中学的学生去中国做客,这令人激动的消息经口译员现场翻译后,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希望成为被选中的幸运儿。

贝瑞说:“我一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习主席要在一众学校中选择访问我的高中。我当时不了解林肯中学和中国的联系。”

“由于从未去过中国,我对中国没有任何印象......我不知道自己国家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将永远感谢习主席让我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2016年,贝瑞作为受邀的100名学生之一访问了中国。

“到中国访学让我意识到,人的生活各有不同,生活方式不止一种。我注意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与美国人相比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似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保留自己的传统。我的曾祖父是出生在印度的华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总是向我介绍不同的亚洲美食,这些也让我想更多了解中国。”

“到中国旅行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向我祖先曾经走过的土地致敬。一周的访学时间远远不够。我还有太多东西想探索,太多地方想参观。”

贝瑞表示,她打算去中国留学,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林肯中学校长帕特里克·埃尔文说:“习主席(2015年)的访问让学生们看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国。他们从未见过像习近平主席这样的大国领导人,所以这很特别,习主席送给学生们的礼物他们永生难忘。”

“这次访问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随后的中国之旅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新冠疫情暴发前有些人正计划去中国学习,现在他们仍希望待一切恢复正常后能如愿赴华留学。”

这是习近平第二次访问塔科马市。1993年,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访问过塔科马市。一年后,塔科马市和福州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2008年,林肯中学和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签订了一项《友好交流谅解备忘录》,致力于加强两地师资、学生、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交流。

此后,两地展开了频繁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构建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为习近平的再次访问创造了条件。

2021年,埃尔文向习近平主席致信,汇报该校近年来对华交流情况。该校接待了大约10个中国访学团,2016至2019年间每年有25至50名中国交流生前往该校学习交流。

埃尔文说,师生们在中国的访学之旅成为改变他们人生的一次旅行。

“在那里,有专心致志的学生,出色的教学,人们重视教育,将其视作通向更美好生活的大门。中国之旅让孩子们决心要更加努力,追赶他们的中国朋友。”

 

英文来源:中国日报

记者:LINDA DENG

编译:董静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