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市城关区铁路西村街道将增进民生福祉、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网络,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切实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米”,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乡低保:公开透明 应保尽保
依法办理,以人为本。为保障城乡低保政策阳光、公平、透明的实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题,街道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对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细化保障对象认定条件,认真排摸辖区困难群体,对辖区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时按照全额或差额的方式予以保障,建立健全规范化低保家庭档案。
程序规范,动态管理。对低保在册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和核销,实行无条件申请、有条件审批、有措施退出,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严把政策关,不该保的“人情保”、“关系保”、“威胁保”坚决不保。街道组织专人开展集中入户走访调查及民主评议,年度核查与提标同时进行,对所有低保对象完善各类台账,保证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救助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坚持原则,比对数据。街道对所有低保、救助对象、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分别建档立册,同时在街道社区开展近亲属备案工作,结合年度核查以及大数据预警,省、市低保信息比对、入户调查核实,对事实清楚、预警属实的给予取消并发放取消通知书或不予批准通知书。
宣传普及,共同监督。积极公开宣传低保政策、申报程序、补差标准、动态变更等信息,同时对低保发放对象做到了一月一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家喻户晓、公平、透明。
特困供养: 三包三到位 不落一个
特困供养群体作为街道社会救助的重要一环,街道社区切实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对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实行“三包”责任制,即:街道领导包社区、社区书记包人、民政专干包服务。基本落实“四个一”服务,每月理一次发,每半月洗一次衣服,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半年发放一次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并在街道及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三到位,即:特困人员供养政策落实、监护及管理责任到位;服务机构人员落实、保障服务措施到位;安全防范设施落实、特困人员供养经费发放到位。
临时救助:快速纾解 落准落实
临时救助是低保政策的有效补充,街道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各类政策。街道社区在服务大厅设置“一站式受理”窗口,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反映情况,积极地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进行办理申报,纾解居民的燃眉之急。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保障力度,把群众的急事难事放在第一位。
医疗救助:精准识别 动态认定
街道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让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了缓解。并建立了医疗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认定核查机制,及时将符合救助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残疾补贴:扶危济困 无微不至
残疾人两项补贴是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照护困难问题的重大举措,街道将符合残疾人“两补”条件的对象全面纳入,把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落实到实处。
帮扶儿童:汇聚爱心 护花成长
街道对困境儿童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所有儿童信息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增补和退出,严格审核困境儿童资料,建立审核把关机制。街道共青团、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做细做实做好困境儿童公益活动,切实解决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探索建立帮扶困境青少年群体的长效机制。
公房租赁:公平公正 居有定所
街道严格执行省、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规定,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按“应保尽保”的原则,确保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资格申请、审核、公示、确认等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
铁路西村街道致力于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谋幸福,通过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发掘救助对象的优势和潜能,为困难家庭赋权增能,向救助对象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救助服务,构建全方位、立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让保障网更大更密更有温度。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