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森林潜力,助力应对多重危机

当今世界面临巨大挑战,新冠疫情、粮食不安全、乌克兰战争、气候危机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因素,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

释放森林潜力,助力应对多重危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5-05 10: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 屈冬玉博士

当今世界面临巨大挑战,新冠疫情、粮食不安全、乌克兰战争、气候危机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因素,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

在此形势下,我们亟需具有成本效益、公平且可以大规模快速落实的解决方案。 森林和树木可为此发挥关键作用,在全面复苏的道路上助我们一臂之力。为此,必须进一步认识到森林和树木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推动有韧性、可持续经济发展进程。

以“通过森林打造绿色、健康和有韧性的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世界林业大会开幕在即,届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将发布最新版《世界森林状况》报告,就加大行动力度、释放森林潜力明确提出以下三种途径:

遏制毁林,维持森林面积: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到2030年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贡献约14%的减排量。该途径还有助于保护地球一半以上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为提供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发挥关键作用。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汇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但全球森林面积却在持续缩减。

恢复退化土地,扩大农林业规模:恢复措施可改善15亿公顷退化土地,相当于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两倍,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进一步帮助10亿公顷退化土地提升农业生产力。通过造林和再造林恢复退化土地,能够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相当于30年内每年从道路上淘汰1.95亿至3.25亿辆汽油动力乘用车。

可持续利用森林,构建绿色价值链:将有助于满足未来对更多可再生材料的需求。鉴于全球所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预计将从2017年的920亿吨增加到2060年的1900亿吨,在建筑中使用可持续木材等方式,可以促进固碳并应对气候危机,同时提高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上述三条途径相辅相成,我们必须以此为中心,全方位大幅增加投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针对农业生产的激励措施资金规模约为每年5400亿美元,我们必须研究如何调整其用途,从而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全世界四分之一上的人口使用薪材烹饪,而将非木材森林产品作为食物、饲料和药物的人口占比则更高。对林业和农林业开展投资,可以建设更具多样性和韧性的地方经济。

在气候融资、绿色复苏计划和私营部门投资支持等领域扩大新投资,同样不可或缺。

打通小规模生产者融资渠道至关重要。 依赖“涓滴效应”的做法不可取。相反,我们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小规模生产者的需求并减少不平等。

唯有破除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取得成果。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与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必须齐头并进。

当前的环境、健康和社会危机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实现可持续复苏。推广森林和农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需要加强政治意愿、加大财政投入和技术投资。

逾20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其可行性。最近数据证实,南美和亚洲在减少毁林方面已取得成功。

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包括落实国家政策,促进建设可持续地方市场,发展绿色和循环经济;调整农业补贴用途;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定明确的国家目标;在农林业景观中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属和权利,促进对森林和树木加以利用。

粮农组织致力于推进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并通过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推动森林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

农民、小农户、农村妇女和青年、土著人民以及地方社区守护着世界上近半数的森林与农田。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为他们赋权。

近期于韩国首尔举行的世界林业大会,汇集了来自五大洲的代表,为聚焦探讨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借森林之力建设绿色、健康和有韧性的未来,实现《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独特契机。

扩大基于森林和树木的解决方案可以释放其潜力,推动减缓因经济活动停滞和粮食不安全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的影响。 这将助力我们实现核心工作目标,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第十五届世界林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图片版权:FAO/Jongwon Choi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出席第十五届世界林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图片版权:FAO/Jongwon Choi
第十五届世界林业大会开幕式合影。左起:韩国山林厅厅长崔炳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韩国总统文在寅、粮农组织新任亲善大使约旦公主巴斯玛·阿里、国际森林学学生联合会主席Magdalena Jovanovic。图片版权:FAO/Jongwon Choi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