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联合国官员:中国生态保护发展 从学习者到领军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22 16: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4月22日电 近日,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在中国日报网刊文称,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发展,已在这一领域成为全球领军者。中国在植树造林、沙漠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绿色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文章编译如下:

现在,是时候让中国与世界分享其保护自然环境的成功故事了。

继2021年于昆明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之后,中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主办第二阶段会议,通过缔约方会议完成谈判并确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去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重申其对实现2050年“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景的承诺,并通过了《昆明宣言》。中国还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中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图片来源:新华社

去年早些时候,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5%。这一红线制度可以推动在中国各地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特别是人口密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实践经验虽然难以复制,但对其他国家来说,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中国还在长江实施了10年的禁渔期,在黄河上游限制捕鱼。这是为了确保在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后,鱼类能够洄游。我曾担任过挪威环境部长,我理解这种禁令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短期痛苦。但是,长期收益大大超过了短期痛苦。当自然界迅速恢复活力的时候,鱼类会大量回归。我们在挪威北部海域有过类似的经历,通过与俄罗斯、冰岛和欧盟合作采取禁渔或限制捕捞措施,曾经枯竭的鲱鱼和鳕鱼资源得以恢复。如今,我们的渔民享受着这项工作带来的丰硕成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正在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一个宏大的国家公园体制,最初覆盖面积将达到惊人的23万平方公里,专门用于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例如,中国为大熊猫建立了一座国家公园,现在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增加,并通过最现代的数字工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国家公园的理念起源于美国,而现在,中国正在将它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中国每年进行植树造林活动,种植面积相当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美国航天局最近发表报告说,与许多人的想法相反,我们这个星球的表面比过去更绿。而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植树造林。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绿化是这种全面绿化努力的最佳例子之一。通过艰苦而充满智慧的工作,库布其人民将“死亡之海”转变为郁郁葱葱的绿洲。“库布其精神”的核心是,沙漠不是威胁,而是经济增长和扶贫的机遇。杭锦旗人民将“库布其模式”发展为一种双赢方式,他们生产可在干旱地区保存的米酒等农产品,开发可再生能源,同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三种收入来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在海外投资中也有一些关于自然保护的精彩故事。中电海投和金风科技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共同建设的牧牛山风电场,为该州6.35万户家庭提供电力。它使该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了约5%,并采用了创新的鸟类检测系统 (Identiflight),为当地某些鸟类物种提供了保护手段,防止它们与旋转的风力涡轮机叶片相撞。当飞行的鹰隼接近时,涡轮机就会自动停止转动,每天可根据检测停止转动多达400次。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被证明在保护当地楔尾鹰种群方面效果显著。

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在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虚心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现在,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其保护自然环境经验的时候了。

本文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观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张钊 齐磊 )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