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地球癌症 共建绿色长城

共治地球癌症 共建绿色长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13 18: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13日电 4月13日下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交部有关单位主办,国际竹藤中心承办的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在京开班。本次研修班旨在推广我国荒漠化防治成熟经验技术,有针对性地增强非洲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的能力。

来自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6个非洲法语国家的20多名司处级官员在线参加研修。外交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非洲绿色长城”组织(也被称为泛非绿色长城机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高级别官员以及非洲相关国家驻华使节出席开班式并致辞。

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与亚湿润干旱区因气候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其对脆弱土地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引发当地居民以极端手段争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激发社会冲突与政治动荡,被称为“地球癌症”。据统计,全球干旱地区有至少10个武装冲突与荒漠化有关。“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也是‘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开班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同非洲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开展合作,问题相通、诉求相同、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可以充分发挥双方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的优势,成为公约框架下南南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非洲绿色长城”的目标是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长8000公里生态防护林带,治理1亿公顷荒漠化土地。在国际社会,这项工作主要由“非洲绿色长城”组织牵头负责。

“非洲绿色长城”组织执行秘书长布拉欣•赛德在线出席开班式并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中国荒漠化防治成就以及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诚意,表达了与中国深入交流、共谋发展、共抗沙患的意愿。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阿达马 • 孔波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机制执行主任露易丝 • 贝克在线出席开班式并致辞,分别从保障全球稳定、维护生态安全等角度阐述了中非荒漠化防治合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 约4亿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担当作为,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国家主导、地方负责、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本世纪以来,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在做好荒漠化防治的同时,也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荒漠化公约”)规定的各项缔约国义务,积极拓展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2004年,我国与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约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培训设施设在位于北京的国际竹藤中心。自成立以来,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各类荒漠化防治国际研修班,向有需要的国家推广成熟、实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治沙骨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2011年该中心承办的对非荒漠化防治研修班还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专程发来的贺信。“中心将依托联合国平台和中国荒漠化防治70年的经验做法,加强各国在荒漠化防治发展战略、前沿科技、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对接,为解决全球荒漠化瓶颈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江泽慧在开班式讲话中谈及未来工作的宏观思路,“以治沙促治穷、以减灾促减贫,以增绿促增收,通过荒漠化防治筑牢生态文明之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助力更加均衡、包容、绿色、可持续的全球复苏”。

国际竹藤中心常务副主任费本华、多国驻华使节和林草系统相关专家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参加了开班式。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