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11日电(记者 赵磊)近日,“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惠新(厦门)科技创新研究院 与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共同举办,主题是贯彻中央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指示精神,结合近期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对世界产供链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地缘政治学、产供链被中断风险、世界产供链未来趋势、世界秩序主导权重构和保障产供链安全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思想碰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丁一凡,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副院长于向东、研究员张笑宇,科技部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原所长戴国强等国内产业界、科技界和经济界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的几十年里,全球化形势锐不可当,产业链、供应链不断融合深化,世界产供链一体化趋势明显。然而近年来美国政府逆全球化趋势暗流涌动,推出“美国优先”战略,打响中美贸易战。此外,近年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流行,再叠加俄乌冲突,都对世界范围内的产供链产生深远影响。如何把握未来世界产供链变化趋势规律,从理论和现实上清醒认识能源与制造业分离所引发的阶层利益变化,进而对政治层面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值得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即产业链供应链应该去武器化,各个国家不能把供应链当作武器来使用。新形势下应思考产业链供应链的政治学,通过梳理和分析经济运行中的能量流、产品流和资金流的循环规律和产业政治学理论解读世界产供链变化发展趋势。
与会专家指出,在当前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下的背景下,贸易导向的产供链联系正在加深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应密切关注中国产供链被中断的风险和世界产供链未来发展的趋势。
专家预测,未来,全球一体化将转变为成三大经济区域一体化,包括亚太区域、欧洲区域和北美区域。大的变化趋势是,小国建立个别产业上的优势,形成威慑力,而各大国则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发展趋势是构建自己的全产业链,中国应审时度势,借助自贸协定,加强自己的产业链。
专家强调,美国未来将更多采用去全球化和国家干预的措施。针对新形势,中国应该怎样保障产供链稳定,维护自身在全球的地位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课题,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思考,深入研究。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