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中逐梦绽放耀眼光芒——记航天科工三院303所“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

“我们做过大的,但是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咱们能不能完成?”这是三院303所空天光学计量测试中心“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再一次接到超大面积面源黑体(4.5 米×4.5米)研制任务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在“黑”中逐梦绽放耀眼光芒——记航天科工三院303所“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11 18: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11日电(记者 赵磊)“我们做过大的,但是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咱们能不能完成?”这是三院303所空天光学计量测试中心“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再一次接到超大面积面源黑体(4.5 米×4.5米)研制任务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有难度不怕,我们哪次不是这样过来的!”突击队队长杨旺林给大家鼓劲。技术人员露出坚定的眼神。

空天光学中心“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共9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7人,平均年龄30岁,是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团队,“黑”是指黑体, “逐光”既是指他们从事的学科、研究的方向,更是他们执着奋斗的航向。近年来,突击队贯彻落实三院发展战略和303所工作部署,建立了多项空天光学国防最高和区域最高计量标准和校准装置,研制成功了国内最大面源黑体、光学模拟器等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探月工程、战略预警工程、卫星载荷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志领先 扎根黑体事业一路闯关

当第一个黑体在303所问世时,控制机箱、黑体辐射源都十分笨重,经过不断改进,重量大大减轻,性能大幅提高。随着行业口碑不断提升,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空天光学中心迎来一次重大挑战——根据用户需求研制国内首个超大面源黑体(2.3米×2.3米)项目。超大面源黑体在行业内属于亟待突破的关键标定设备,是受到限制的“卡脖子”难题。就在这种情况下,党员突击队迎难而上。

研究到了关键时刻,高精度的温控系统像拦路虎一样横在面前。突击队员绞尽脑汁验证,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一个深夜,突如其来的铃声打破了寂静,惊动了还在试验室思考的曹清政。电话那头传来宋春晖沙哑的声音:“试试多放传感器,让每个点都实时反馈,还有一定做好保温、减少散热。”曹清政重新布点,修改保温结构, 这意味着之前很多设计都需要更改,工作量非常大,一个月内,曹清政几乎是在这间试验室度过。初步设计完成后,又经过了20次讨论会、30次小组论证、前后 修改了40多个版本,反复摸索、修改,才最终确立方案。

突破自我 推动产品系列化发展

突击队大大小小的黑体都做过,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订单也纷至沓来。但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提出了系列化黑体的发展思路,服务更多领域。

突击队深刻认识到,黑体要“服务于国计民生”,就要走系列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无论结构还是电控,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每一个产品 都经过严格测试才能出厂,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拿到质量优的产品。经历了漫长的研制、测试、调试、试验、改进的研发过程,目前已具备系列化黑体的批生产能 力,尺寸从4英寸至12英寸,温度范围从低温至高温,共10余个型号的系列化黑体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外测试需求。

征途漫漫 一往无前直面新挑战

突击队又在激烈的角逐中,抓住机遇,成功中标超大面源黑体研制任务,这是国内外都未曾攻克的难题。宋春晖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身上有 一股子拼劲和钻劲。他和大家一起反复讨论技术难点、短线,经常一抬头就从白天到了黑夜。最终统一了设计思路,仅用一周时间就拿出了超大辐射面源黑体的结构 设计图、电气设计方案、装配实施方案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评审,不断优化设计,最终确定了难点解决实施方案。“作为新队员,我的小建议被采纳,特别开心!”王莹莹笑道。

突击队斗志激昂、敢打敢拼,面对研制技术难度大和周期短的双重压力,团队已经日夜兼程连轴转了一周多,看着队员们气色都不对了,宋春晖默默坚守,却对大家 说:“我再梳理一下,你们先回吧,明天继续干。”说完埋头接着软件拟合。许久再抬头,才发现大家都没动窝。“快回去吧,明天再战!”宋春晖的眼睛红红的, 分不清是因为熬夜上火,还是感动鼻酸。

因为所内场地所限,所里协调了兄弟单位的场地用于大尺寸装配。在装配现场,寒冷的环境,操作人员手冻得通红,但焊线时一点都不能手抖;厂房里没有厕所,队员们尽量少喝水;地点偏僻没有食堂,干活忙起来的时候,泡面、榨菜成了标配。期间,宋春晖的母亲住院,领导给他放假去陪护,但他咬咬牙:“过两天吧,现在装 配正吃劲呢,我得盯着。”最终他还是寸步不离现场。装配经验丰富的王志,连每个螺丝拧多大劲都能准确把握,有的精细活甚至非他不可。一个周六的下午,他接 了个电话,回来后一言不发继续干,大家已经在吃加班饭了他还在装配面板,队长问了他才说,原来是家里老人带孩子出门,一不小心孩子从车上摔了下去,住进了医院,他硬是把手头的工作弄完才匆匆赶往医院。

(赵磊)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