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择手段敛财的趁火打劫者——乱局背后的美国“黑手”之三

来源:新华网
2022-04-10 17: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记者吴宝澍)“战争贩子多年来煽动与俄罗斯的新冷战……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将万亿美元装进军工复合体的腰包。”美国前国会众议员图尔西·加巴德在俄乌冲突升级前这样说道。

分析人士指出,正如挑动俄乌冲突那样,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通过制造冲突和挑起战争收割财富。其背后推手和“赢家”正是那些美国军政官员、军工企业和国会议员组成的利益共同体。

政商勾结沆瀣一气

俄乌冲突升级前,加巴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发出战争警告称,美国不少两党议员、主流媒体和华盛顿一些政治精英都与美国军工复合体有关。一些人已从乌克兰局势中看到“美元的信号”,看到如何攫取巨额财富和政治利益。

在美国政府持续不断为局势“火上浇油”后,俄乌两国2月下旬冲突升级。与此同时,美国主要军工企业股价大幅上涨。“领头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从年初每股354美元一路上涨至3月25日的453美元,涨幅28%。雷神技术公司同期涨幅近20%。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股价也都大涨。

在美国,军工企业凭借议员和高官支持,获得军方巨额合同;议员则获得军工企业提供的竞选资金,一些高官从政前或卸任后在军工巨头担任高管,既拿高薪又当说客。如此军工复合体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媒体和智库制造了各种战争威胁,而军政官员、军工企业和国会议员则从一场场战争中各取所需,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非政府组织“捍卫公众利益”曾发布数据,阿富汗战争持续的20年间,洛克希德·马丁、诺思罗普-格鲁曼、波音、通用动力的股票回报率分别高达1236%、1196%、975%、625%。美国“截击”网站媒体人乔恩·施瓦茨表示,对于美国一些最有权势的人而言,阿富汗战争“可能是个巨大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国防承包商的董事会中都有退休的高级别军官。

搅乱全球发战争财

在军工复合体左右下,美国搅乱全球和平与稳定,为军售铺路。冷战期间,美国以“抵御共产主义”为名向海外大量出口军火。冷战后,反恐战争令其军工产业经历繁荣期。近年来,从欧洲到中东,从亚太到拉美,美国强化同盟、鼓动对抗、煽动冲突,不断扩大军售。

俄乌冲突正是美国长期“围堵”俄罗斯的结果。美国防部前官员富兰克林·斯平尼指出,美国军工复合体应该对爆发俄乌冲突负责,因为军工复合体的商业模式及其游说活动是冷战后北约一再东扩的重要原因之一。

挑起俄乌冲突让美国如愿撬开了盟友的钱袋。德国等欧洲国家宣布调整防务政策,给美军工企业带来商机。美国反战组织“公正外交政策”执行主任埃里克·斯珀林说,俄乌冲突将使北约成员国国防预算增加,意味着他们将大量使用美制武器,对美国企业是极大利好。

不择手段抢夺资源

不少媒体和分析人士指出,抢夺并控制能源市场一直是美国在全球挑起对抗、发动战争的重要目的。俄乌冲突中,美国借机攫取了欧洲能源市场由俄方占据的部分份额。

欧盟国家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别约三成和四成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宣布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将对俄天然气需求量减少三分之二。美国则借机与欧盟达成能源合作计划,扩大其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根据计划,美国将帮助欧盟市场今年额外获得至少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有分析认为,此举不仅能使美国向欧洲高价兜售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还为美国油气产业取代俄罗斯、扩大欧洲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

为抢夺资源美国不择手段。数十年来,美国不惜破坏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在不断通过制造“可控混乱”和“离岸平衡”维护全球霸权的同时,也让军工复合体长期从美国制造的战争、冲突和敌对中牟利。美国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曾被媒体称为“石油战争”。战前,伊拉克石油产业完全国有化,而十年后已被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石油公司等企业彻底掌控。这背后与美国军政商界的利益交换脱不了干系。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