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是为了生活的学习”,这所学校被央视关注!

2022-04-08 09: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央视1套《晚间新闻》以“世界气象日·守护地球家园”为主题,走进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报道学校通过智慧课堂赋能“双碳”教育。

报道中介绍: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助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真实的联系。数学课上,学生们分析气象数据,测算校园需要的绿植面积;科学课上,设计减少碳排放的方案;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上,动手编程搭建“气象宣传大使”机器人……

央视1套《晚间新闻》报道实验小学智慧课堂应用

“基于可参与、可实践的智慧课堂,‘双碳’由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学生们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校长张岩介绍,作为武汉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实验小学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借力信息技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技术赋能教学,全面推进课堂创新

“实验小学虽然建校刚满十年,但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15年5月,由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办。张岩就受邀在大会分论坛“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上做主题报告,分享了实验小学信息化课改的成功经验,获得来自世界各地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实验小学张岩校长在“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我们从顶层规划设计、业务流程梳理、数字资源库建设、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信息素养等方面不断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变革”。张岩介绍,近年来,随着开发区落地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项目,实验小学更是如虎添翼,进入发展快车道。

学校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平板教学终端,四到六年级学生配备平板学习终端,体育课堂配备智能穿戴设备……不仅如此,学校还大力引入高校资源,引领日常教学实践,如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就与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基于师生平板终端的班级规模化因材施教”“慧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终端设备的创新应用,我们让智慧教学模式成为学校的新常态。”

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智慧课堂

课前,学生线上接收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语文和英语学科进行听、说、读、写的预学,数学学科进行课前预学和检测,扫清障碍。老师可以通过系统反馈的数据,发现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备课。

课中,教师通过视频、互动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用游戏化的方式巩固学习重点,学生可以在平板上使用学科工具研究图形问题、观看实验过程、分组修改作文、实施智能语音测评、完成学科在线检测等等,教学过程中充满灵动性和趣味性。

课后,借助学习终端,学生可以在家完成课后检测、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听写、检测发音、结合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录制学习成果微课、开展线上讨论、排演新发布的英语绘本等。

“信息技术不仅帮助教育突破‘时空藩篱’,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而且让各场景教与学数据汇聚云端,成为指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抓手。”从课前备课、资源引用、预习发布,到课中互动,学科工具的使用,再到课后学生作业练习情况、考试情况、实践活动情况等,学校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全方位数据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融合,真正为课堂赋能。

张岩表示:“读数据”的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老师要通过分析数据、解读数据,了解学生个体学情,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在数据的指导下,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精准地找到需要辅导和帮助的学生,有的放矢,更高效地配置教学重心,初步达成精准教学。

打破学科边界,做好课程设计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双减”意见,强调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张岩看来,落实“双减”,不仅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减负增效,而且要打造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在新课标大单元、大概念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各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加学习内驱力,变学习负担为学习享受。

为了落实“双减”,提质增效,实验小学利用讯飞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施课程设置和线上巡课,实时掌控课后服务课程效度。在作业管理上,结合学校微信平台制定作业管理制度,班级科任教师发布学科作业,由班主任教师统筹协调,确保班级作业轻负高效。

“打通各学科壁垒,设计多学科的智慧课堂课程,是近年来实验小学深入研究的方向。”张岩介绍,从2016年至今,学校依托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的小学创客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乐·创”教育背景下小学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后疫情时代基于MOOC平台的小学个性化学习实践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等等,启动实施《智能时代小学科技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项目,鼓励教师以真实问题或任务为驱动,整合各学科知识内容,形成结构化、连贯性、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的能力。

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课程

实验小学秉承“乐创 共生”的办学理念,2019年成为国际生态学校,校园里,老师带领孩子们建“轮胎花园”、螺旋花园、香草花园、湿地、智美生态研究院、智能鸭棚,以学科统整方式和“课程造景”的理念打造学校生态课程。

此次被央视关注的“双碳”主题,学校就融合了科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九大课程近130节课的内容,智慧创生,形成6大子课题研究项目:一年级《垃圾分类我能行》、二年级《动植物乐园-土壤》、三年级《小水滴的诉说》、四年级《不“纸”如此》、五年级《校园气象站》、六年级《绿色出行》。

螺旋花园

建设气象站

  学生设计的湿地

“一切是为了生活的学习,我们通过‘低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生态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张岩强调,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走入了深水区,难的并不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课堂创新或者减负增效,难的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融入,真正推动人的思维发生改变。

“这是实验小学追求的,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