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滚山珠:穿越旧时光 炫彩新时代|非遗毕节

苗族滚山珠:穿越旧时光 炫彩新时代|非遗毕节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2022-03-28 17: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在纳雍县猪场乡,生活着一支叫“小花苗”的苗族族群。他们世代流传着一种集音乐、舞蹈和杂技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滚山珠。滚山珠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神奇而富有美感的表演方式,从源流众多的芦笙舞中峭拔而出,成为乌蒙文化高原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为“子罗夺”,表意为在山上翻滚。相传,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前路险阻,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荆棘林时,就用血肉之躯在荆棘中滚出一条路来,让族人通过。

苗族后人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青年,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压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名为“地龙滚荆”。

1989年,“地龙滚荆”改名为“滚山珠”。

起初,滚山珠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我们今天看到的精彩绝伦的表演,与一位叫王景才的苗家汉子分不开,在他的坚守和努力下,滚山珠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紧紧跟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步伐,逐步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谈及滚山珠,王景才滔滔不绝。

“父亲让我跟着舅舅一起学习滚山珠,我当时对它并不了解,后来越跳越喜欢。”王景才说,学习归来后,弟弟王景全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那时候,每逢节庆或农闲时节,王景才都会带着弟弟去表演滚山珠。表演时,他们头戴箐鸡(野鸡)翎帽,身着苗绣服饰,边吹芦笙边舞蹈。滚山珠表演有一个“硬指标”,不管动作多么难,表演时都要芦笙不离手不离口,手口并用,吹奏不停顿。

在王景才的带动下,滚山珠的“粉丝”越来越多,学习滚山珠的人逐年增加,表演阵容不断扩大。

“学习滚山珠没有捷径,主要是勤学苦练,我们这群人的技术都是在舞台上‘砸’出来的。”王景才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其他几位滚山珠爱好者不断拓展,创新了表演内容和形式,增加了叠罗汉、双飞燕、搭桥等动作,使滚山珠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表演,王景才和同好们给滚山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83年,王景才接到县里通知,让他们兄弟俩到毕节参加汇演。这对王景才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

要进城表演,得置办像样的服装和芦笙,这对家境贫困的王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我父亲(王绍华)就卖了家里的耕牛,给我和弟弟买服装和芦笙。”王景才说,演出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去毕节参加汇演,是滚山珠走出山门的第一步。虽然只是一小步,却催动了滚山珠扬鞭远行、惊艳世界的艺术旅程。

此后,滚山珠先后在国内各地以及加拿大、荷兰、挪威、法国、比利时、丹麦、波兰等国家表演,荣获“金山杖”奖、第十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等奖项,盛誉连连。

2006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王景才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58岁的王景才虽有腿伤,不能像以前一样自如地跳滚山珠,但他始终秉承着传承人的初心,倾情倾力传授技艺、培养新人。

受王景才的影响,他的家人都是跳滚山珠的高手。“我的儿女、孙子孙女都跳得很好,孙女还在猪场中学教她的同学跳。学习滚山珠的人越来越多,我感到很骄傲。”王景才说。空闲时,他还会抽时间指导其他人学习滚山珠。

高原之上,悠扬的芦笙响起,从遥远时光走来的滚山珠,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尽情展演。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