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织金洞,仿佛走进了地心的秘境。
仓颉没有造过这样的文字,《诗经》《离骚》《洛神赋》也没有这样的句子,你只觉得穷尽所有表达方式都无法描述眼前的惊心动魄。人仿佛跌入了大自然书写的地球史书,在奇幻瑰丽的石头之间,去阅读大自然如何以“点滴之功”铸成一页沧桑。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它分为四层,已勘察长度12.1公里,洞腔最宽跨度175米,相对高差150米,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溶洞之王”。
这座庞大的“地下天宫”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富含矿物质的滴水为它附带赠送了“精装修”,雕琢出盔状、塔状、卷曲状、琵琶状、瀑布状、盾状等等岩溶形状,不同形式的滴水作用打造出不同的“装修样式”。
(↑“霸王盔”高14米,形似古代楚霸王的头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
这满洞的石笋、石柱、钟乳石就是时光长河里的老顽童,生长得太慢,太慢,太慢了,到底有多慢呢?
听导游介绍,已探测洞中依然在生长的年轻石笋每100年才增长2-2.5厘米。是不是看见了时间静止的模样?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都不见得能看出它生长的痕迹。站在这如山如峦、满眼皆是磅礴的洞中,我们仿佛是在和数亿万年前的光阴对话。
那些石头们看似毫无生命,但是一路上滴答的流水声还在提醒人们,织金洞透着生命的气息,它还在生长,只是远离了凡尘的聒噪,展现出亿万年矢志不渝的坚定执着与沉静孤傲。
(↑“婆媳情深”,多么像一位挽着头发的年轻女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正在给弓着背的婆婆捶背)
洞不在深,有“宝”则灵。作为“镇洞之宝”的“银雨树”最能体现时间与流水的耐心和神奇。这根高17米犹如象牙雕刻的玲珑塔,形成过程极其复杂:早期是洞顶滴水形成一个个滴盘,滴盘重叠,成为塔状石笋;后来滴水又缓慢流淌,对下部进行溶蚀,分割成松球状石笋:最后顶部的水又使叶片形成瓣状石笋。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可见它的形成多么艰难。著名地质学家孙大光先生说:“把银雨树称为国宝还不够,应称之为球宝——地球之宝,无价之宝”。
(↑“银雨树”)
神奇的是,10多万年来,形成银雨树的滴水线位置始终没有变迁,且水量恒定,才雕琢出这笔直、均匀的模样。大自然竟在这漆黑之处默默用功,神乎其技,天何言哉!
更令人惊叹的是,银雨树的下方有一株倒塌的“老银雨树”,银雨树就在它倒掉的地方重新生长,完成“代际”接力。古人以点香计时,这一老一新两棵银雨树,就好像天地留在这里的两炷香,一根倒掉之时,又重新燃起另一根,时光不断,留下不去的香灰,留给来此探访的人类。
时间有模样吗?时间从哪来又到哪去了?这是哲学家、物理学家考虑的问题。但站在织金洞里,听着远近滴滴答答的流水声,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时间就矗立在眼前。在导游的介绍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表述“大约多少亿年前”或者“再过多少万年”,时间都被大而化之,好像不屑于告诉人类它的细节。
难怪古人说“洞中方一日,人间已万年”,在织金洞长达两亿年的时间度量中,人类碰巧进入它的视线只不过是一个瞬间,一个几乎无法从时间上分割出来的瞬间。而洞里那些嶙峋怪石,早在我们这个物种出现之前,已经默默生长了数万年。
(↑“倒挂琵琶”,洞壁一倒挂垂直石盾,形似琵琶造型逼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体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人类意识到地球文明可能会终结时,想要找一个长久保留人类文明遗产的方法,可越是现代的工具,越难以抵抗时间。
现代量子存储器,只能保存信息两千年,
U盘和硬盘存储器,最多五千年;
用特殊金属材料制造的光盘,10万年;
特殊的合成纸张和油墨,20万年;
再往前回溯,人猿在石头上砸出的刻痕保留了250万年;
恐龙的脚印在化石上保留了一亿年!
最终,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要长久地保留信息,唯有把字刻在石头上。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原来织金洞里千姿百态的岩溶石就是时间的骨骼,每一根钟乳石、石笋、石柱都是一本记录时间和生命的历史巨著。它又像是一盏巨大的滴漏,地球就在这滴滴答答的节奏中,不紧不慢地走过了两亿年。
怪不得新闻理论界的前辈梁衡把织金洞称为“储存时间的溶洞”,说也许有一天洞口会挂上一块牌子“织金时间开发公司”,像开发金子一样地开发时间。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难怪这洞名叫“织金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