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王友明:田间地头酿出“甜蜜的事业”

2006年,37岁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在这里,一干就是16年。这时,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王友明当即结合当地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文成森林覆盖率高,蜜源植物丰富,可以转向中蜂产业。

浙大王友明:田间地头酿出“甜蜜的事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3-25 05: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王友明(左一)查看蜂箱。王友明供图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从杭州家中出发,经由出租车、首班高铁、大巴、小三轮、中巴,一路辗转,下午两三点抵达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桂山乡。

这是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动物科学学院教授王友明最熟悉的一条路线。像这样去一趟就是9个多小时的路程,他来回走了300多次,总行程超过32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赤道8圈。

2006年,37岁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在这里,一干就是16年。在文成田间地头,他酿就了一番“甜蜜的事业”。

“小小蜜蜂推动共同富裕”

逐花而居,追香逐蜜。这是人们对养蜂人的生动描述,养蜂也被称作“甜蜜的事业”。而让这份甜蜜在文成不断发展壮大的正是王友明。

2013年,文成生猪养殖产业引发了珊溪水库水污染问题,温州市政府要求畜牧业必须整治转型。可是往哪儿转,怎么转,让当地政府和养猪户犯了难。

这时,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王友明当即结合当地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文成森林覆盖率高,蜜源植物丰富,可以转向中蜂产业。但大部分蜂农年龄偏大,养殖技术落后,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养蜂效益不高,“假如给中蜂插上科技的翅膀,借助浙江省振兴蜜蜂产业的政策,在文成发展中蜂产业会怎样?”

有想法就马上行动。王友明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展开调研,因地因时制宜,向文成县政府提出了“文成山好水好无污染、蜜源充足,可重点发展高档中蜂”的政协提案,随即获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召开研讨会、培训会,成立中蜂养殖协会,起草文成县《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并发布于国家团体标准网站,打造“文成原蜜”品牌……在王友明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当地“零散、无序、规模小、缺乏技术”的中蜂养殖,逐渐成为有规模、标准统一、高质量、有品牌的支柱产业。

“一箱蜜蜂通过技术传授可以产5到10公斤土蜂蜜,土蜂蜜可以卖160到240元/公斤,一户农户一年养五六箱蜂,加上新增蜂群的收益,就有万把元收入,足不出户也能赚钱。”在王友明的助力下,文成形成1000多户蜂农,2000多个蜂场,4万多蜂箱的养殖规模,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亮点产业。

“感谢省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中蜂养殖产业,让我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特别感谢王老师让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陈忠凤是桂山乡一名原本家庭条件拮据的养蜂民妇,在王友明团队的帮助下,短短四五年内,她家的养蜂规模从二三十箱发展到三四百箱,年收入达几十万元。

有了蜜蜂,还需要花。说干就干!从2017年起建议当地植树造林选用山乌桕等蜜源植物、到引导农民在屋前房后种植其他蜜源植物、再到今年送紫云英种子下乡,王友明的一个个动作,既提供了蜜源、肥了农田,还美化了环境。如今,村民们在家养养蜂、种种花,既有蜂蜜的收入,又有花卉的收入,形成了一个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业态。又一幅崭新的致富图景在王友明的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把大家拧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全方位地服务农民。”省内首创科技特派员组团服务模式的王友明经常对同在文成的派友如是说。

近年来,王友明给自己安排了一份“特殊”工作——盘活整个文成科技特派员队伍。为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帮助大家快速有效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他忙得不亦乐乎。牵头发起数十次组团服务,新老同志一同走向田间地头、走到农户中间,助力政府建立国内首个县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王友明把在文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拧成一股绳”。“有着多年科技特派员经历的王首席,总在第一时间热心地给我们新同志分享好的经验做法、共享信息和资源。我是一个受益者。”科技特派员、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何铨说。

有了团队的合力,不再单枪匹马地干,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王友明在文成干得更加有声有色。

桂山黄年糕是文成县桂山乡一种历史悠久、颇具名气的土特产。纯天然的制作方式、Q弹的口感深受当地人喜爱。然而,如何让这样一款地方特色小吃实现商品化,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梳理文化脉络、讲好品牌故事;明确工艺要点,选址建厂、选设备,确保高产高质……王友明集思广益,逐一破解难题。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但售后很快发霉,我们又一次犯了难。”王友明说,简单的真空包装无法防住黄年糕很快发霉的问题,他想到同样在文成担任科技特派员、来自宁波大学的徐大伦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何不请求他的技术支持?很快,在徐大伦的支持下,黄年糕的保存难题迎刃而解。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又通过改良制作工艺、调整配方,解决了经过杀菌后黄年糕口感不如原来Q弹的问题,口味也丰富了,变得更受欢迎。”如今,桂山黄年糕的日均产量已近3000斤,产品供不应求,经常脱销,日均利润三四千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支持。王友明说,“除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我所背靠的浙江大学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他助力文成县委党校开办“浙江大学新农院-文成县乡村振兴大讲堂”,为文成县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人才。

“农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王老师,你怎么又来了?”2016年4月29日,王友明在学生的帮助下,拄着拐杖出现在了文成,当地的村民既惊讶又感动。

原来在那之前半个月的一天,王友明在文成去做春季养殖疫情防控培训的山路上扭伤了脚,断了两根跖骨。“伤筋动骨100天”,医生建议王友明在家中休养,但他却始终放心不下农户,这100天内,先后5次拄着拐来到文成,只为亲自指导农民生产和养殖防疫。而对此,王友明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那边的农民需要我。”

“我来自农村,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我热爱我的行业,更热爱这片热土。农民的事就是我的事。”15年来,质朴的王友明始终把农民挂在心间。

在他的手机里,装着几百个农户的微信。经常收到农户大大小小的问题,而王友明都努力一一答疑解惑。15年,每年有100多天驻扎在当地,这位“接地气”的大学教授早已成了文成人熟知的“王首席”。“一天早上,我在文成县政府门口等人,15分钟路过了大概二三十人,其中十七八人都跟我打了招呼,熟人太多了。”王友明笑着分享。

农业之外,王友明始终牵挂着桂山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连续6年,他联动浙大动物科学学院团委,带领学院学生走进桂山支教,助力学生总成绩从位列全县36所小学中游到跃居前列,更加坚定了孩子们“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

“希望能一直为文成农业发展服务,我现在干出味道来了……”15年,王友明早已把文成当成了自己的家。如今,他依旧像一只勤劳的蜜蜂,穿梭在文成的田间地头,探寻一条百花之路酿就那一份份“甜蜜的事业”。

李灵 杨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灵 杨楠)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