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谷 产业高地

来源:《河南日报》    2022-03-07 17:07
来源: 《河南日报》
2022-03-07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李保平

2月14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中原农谷”成为热词。

由谋划到实施,到进入省级规划,随着“中原农谷”的落地,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跨越式发展铺就了星光大道。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万亿食品产业大省,我省的食品产业在粮食种植、食品加工环节都已极具竞争力,唯独缺了高端研发这一环,而随着“神农种业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重塑三农领域实验室体系”这个规划的实施,“中原农谷”将助力河南的整个食品产业形成闭环发展,舆论认为,该规划将不仅对河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捷报频传 产业板块实现开门红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始终突出“项目为王”,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2022年节后第1个工作日开始,平原示范区产业发展捷报频传,项目建设一刻也不停歇。

1月4日,平原示范区与全省同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总投资53.4亿元的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52.8亿元的13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3.6亿元的6个项目集中投产。

2月10日,平原示范区举行2022年重大合作项目暨省人民医院全面深化合作签约仪式,总投资166亿元的6个项目集中签约。

驱车行驶在平原示范区,到处是正在紧张施工的项目。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现场,400余名建设者加班加点,正如火如荼进行施工作业;在总投资5.2亿元的华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抗体药物生产线现场,相关配套设备正在紧张安装,该项目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投产后将实现8种抗体药物的规模化生产;在总投资3亿元的中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可吸收缝合线研发生产项目工地,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宏大厂房内,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即将投产。

产业板块的欣欣向荣,为平原示范区2022年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开门红”。

平原示范区管委会主任陈剑虹说,示范区全体干部职工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风貌躬身入局,围绕加快推进郑新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校科研、高端服务、先进制造等“两高一先”主导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是加快建设“中原农谷”核心区,用好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围绕种业发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促进种业、粮食、食品三体聚合,构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平原贡献。

二是加快建设平原科教城,建立完善“1+3”四位一体投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河南质量技术职业学院、新乡工商职业学院等已签约院校落地实施,到2025年实现10所高校、10所职高、20万学生的“112”建设目标。

三是加快建设中部冷链物流港,以冷链物流、物流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业态,重点推进信基供应链产业园、丰树现代仓储中心、领盛现代供应链基地等项目,力争3至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链群。

四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为载体,打造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链群;以建设平原绿色智能科技城为目标,加快建设绿色智能文化科创园、大郑北绿色智能科创园、中原国印文创园,打造300亿级绿色智能产业链群。

中原农谷最具前景的产业名片

北京有“中关村”,武汉有“光谷”,每一个经济功能区都要有响亮的产业名片,才能在产业的打造上形成品牌效应。

而产业名片打造也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地区也要有产业发展的空间。平原示范区地处黄河北岸,土壤肥沃,水光热资源充沛,地域代表性强、适宜种植区域广,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域。在此选育发展种业,既能补上沿黄区域缺少农业示范载体的短板,又具有典型示范辐射效应。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古以来,种子都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种子处于种植产业链的最前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和种子直接相关。而河南也是种业大省和种业的重要市场,有数千家种子公司,为发展种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去年,河南建设了三个省级实验室,分别是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其中,神农种业实验室按照“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总站位,以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实现在种业科技领域“顶天立地”,努力成为育种理论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策源地、突破性品种的产出地、种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种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以及种业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笔者从202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河南实验室体系今年再有新动作。根据部署,为推动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今年河南将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沟通对接,争创国家实验室或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而这一谋划,在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了明确。

那么,“中原农谷”该怎么建?去年上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了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起草,农谷的核心就在平原示范区,致力于将中原农谷打造成为创新之谷、开放之谷、绿色之谷、智慧之谷,助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平原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打造以平原示范区为主体、以“一核三区”为格局的“中原农谷”。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公里,国家生物育种中心计划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河南大学农业科技园、长沙大咖生物科技公司第三代杂交水稻科研基地、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菊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中农发种业国家级小麦繁种基地、九州圣农公司生物蛋白制剂研发生产基地等8个项目即将动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亿元,完成投资4.97亿元。“中原农谷”将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打造国家农业创新高地。

生态优良 郑州大都市“后花园”

花语季公司董事长赵先生上班在郑州,周末下班回到平原示范区的家已经是常态,为什么住在示范区呢?

“平原新区的生态环境好,每周末回来,每周都像在度假,连出去旅游的钱都省了。”赵先生说。

平原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好,那可不只是嘴上说的。截至2021年年底,年均浓度完成88微克/立方米,PM10全市排名第1位,空气优良天数达243天,全市排名第1位。

平原示范区内拥有126平方公里黄河滩区,万亩槐林、万亩桃林,万亩花海、万亩湿地连片分布,拥有1840亩凤湖(4A景区)、1300亩凤冠湖等7大生态湖泊,超百公里生态水系蜿蜒其间,书画着“大美平原、豫北江南”的魅力画卷。

平原示范区不断放大全区生态优势,2021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0.86万亩,发展优质林果0.32万亩,苗木花卉0.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0.2万亩;建设省级森林乡村及黄河流域森林乡村示范村19个,林业特色小镇2个,“花园式庭院”34个,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次;同时对纳入2021年省河长制信息系统的6处“四乱”问题完成整改,夯实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奋力争先

打造示范区发展“标杆”

十年奋进,成效卓著,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对于平原示范区未来发展,新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孙栋介绍,示范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力做到四个“持续发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扛起更大担当。

一是在加快郑新一体化上持续发力。找准郑新一体化发展结合点、着力点、突破点,全面加强与郑州的通道对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市场对接,特别是要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快在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与郑州的互联互通,促进郑州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优质资源向示范区延伸,加快与郑州的同城化步伐。

二是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持续发力。围绕“两高一先”主导产业,加快平原科教城、中原农谷等发展载体建设,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持续推进高校科研产业取得突破,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构建对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三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全面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对照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新乡市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通过“数治”手段倒逼部门流程再造、作风转变、效率提升。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个深化”要求,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四是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牢树“项目为王”理念,紧盯落地率、开工率、投资率、达效率,创新融资模式、合作模式、建设模式、运营模式,落实好领导分包等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高效推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