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与工作任务。报告释放了哪些重磅讯息?新华网特别节目《专家带你读报告》采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为您阐释解读。
以下是采访实录:
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体现出怎样的总体考虑?
张燕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经济发展又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人们就会关心一个问题,2022年中国经济会怎么走?实际上,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宏观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七方面政策发力。我国设定了今年经济增长合理区间保持在5.5%左右的目标,体现出我们的信心。
去年,我们依靠经济内生动力,保持战略定力,保持住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今年,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我们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但是经济稳,而且是政策稳。今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这个趋势没有变,不会变。当前全球资本没有外流,而是持续净流入中国。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全球投资人看好中国经济,中国的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金融避险手段。
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减税”“退税”“降费”的相关部署。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张燕生:政府工作报告在相关部署中,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并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如果退税和减税,这笔钱从哪来?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腾出财政资源用于退税和减税,保市场主体。1.5万亿元留抵退税是直达企业账户。这是真金白银,能够很好地保住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不仅是助企纾困的政策,而且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一次实践和落地。
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在您看来,这体现了怎样的思路?
张燕生:我们进入到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会涉及到先立后破。无论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先立后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是共同富裕的先立后破,各级政府的财政会比较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力度,这对地方各级政府来讲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新华网:2021年我国外贸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总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在您看来,我国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还有哪些亮点?对外贸易保持提质增效是如何实现的?
张燕生:我们去年打了一个漂亮仗,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外贸、跨境物流等方面都打了漂亮仗。因此我们去年的外贸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外贸高质量发展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高质量发展是用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帮助传统的实体经济转型。像研发服务、技术服务、设计服务、咨询服务、人才服务、专业服务来帮助制造业转型,以更加通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高效率帮助传统实体经济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讲,会有大量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吸引全球投资中国。
另一方面,RCEP今年1月1日生效,RCEP成员国的GDP规模、贸易规模占全球30%以上。中国也正式申请加入CPTPP,这意味着中国的制度性开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的衔接和对接。
新华网:今年我们在结构政策上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您认为有哪些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在致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在这个领域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燕生:一是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二是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动、消费各个环节,建立统一的市场;三是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是构建国内大循环,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点。
真正的数字赋能,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完全不是过去靠数量、靠成本、靠规模了,现在已经出现科技向上、数字赋能、服务赋能,出现了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经济。中国的市场会成为拉动中国、拉动亚洲、拉动世界的最重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