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声 总书记两会上关心的10件民生“小事” | “过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探访广西河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

大地回声 总书记两会上关心的10件民生“小事” | “过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探访广西河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3-05 13: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农民搬迁后,原来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怎么处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了吧?”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图片2.png?x-oss-process=style/w10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下久村村民韦继木在采摘沃柑。人民网广西频道 严立政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整个‘十三五’期间,广西71万多人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仅河池市就有18.1万名贫困群众告别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穷窝’,过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党恩、跟党走。”回忆起河池市这些年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何辛幸感慨万千。

壮乡人民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任广西河池市市长的何辛幸汇报了当地搞好精准扶贫、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等工作情况。汇报过程中,总书记插话询问:“农民搬迁后,原来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怎么处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了吧?”

详细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何辛幸说,多少年来,居住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能吃饱饭、穿暖衣、住上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是这里群众世世代代奋斗的梦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亲自指挥下,我们举全社会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壮乡人民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家家户户不愁吃、不愁穿,人人享受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的兜底保障。如今,壮乡人民正满怀信心投身乡村振兴新征程。

“脱贫后,更要为国家多种粮食”

今年2月15日中午,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双蒙村覃家屯,脱贫户覃以贵家的稻田里,今年50岁的覃以贵正开着小型翻耕机在水田里翻地。

“这是去年1000元钱买的二手货,翻耕一亩地,油钱不到20元,干活更是轻松多了。”覃以贵说,今年春耕计划种早稻12.2亩,其中属于自己家的责任田不到5亩,其余的都是同村人的耕地。覃以贵说,家里种的13亩糖料蔗,今年打算改造几块地种晚稻。

覃以贵的母亲早亡,兄妹6人长期与双目失明的父亲居住在三间土坯房中。覃以贵成家后育有二女一子,完全靠自家的几亩地养家糊口,在村里12户建档立卡户中,属于生活最困难的之一。受惠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好政策,2019年底脱贫摘帽的覃以贵一家5口人,只自筹1.25万元,就在县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仫佬家园”拥有了一套107平方米的住房,水电煤气宽带网络一应俱全,覃以贵说这是他们十几年前做梦都没曾想过的“金窝窝”。

如今,覃以贵的大女儿已经职校毕业出来工作了,二女儿在读柳州技校,儿子在读初中。利用农闲时间,夫妻俩在县城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去年,覃家首次有了1.5万元存款。

据小长安镇党委书记蒲海升介绍,覃家屯附近的富硒大米在县里已经小有名气,县里想在这里规划建设“万亩富硒稻种植示范区”。

覃以贵对记者说:“脱贫后,更要为国家多种粮食。”

“日子一定一代更比一代强”

2月16日上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下久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

“做一天工,就有100元的收入,我很满足了。”因为最近接到深圳的订单多,村民韦继木在这里已连续工作了4天。现年57岁的韦继木显得瘦削而能干。他说,他家曾是村里最穷的一户,自己拉扯大3个孩子,很长时间家里一贫如洗。

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不但让他脱了贫,而且,2018年,他只掏了6000元钱,就住进了县城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在县城拥有了100平方米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他的三个孩子都住在县城安置小区,大女儿已经在县城找到了工作。

韦继木务工的下久村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产业园,属于粤桂扶贫协作环江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项目的一部分。产业园以种植沃柑、青皮柚、脆蜜金桔等水果为主,面积2500亩,2020年部分果树试挂果。去年底,沃柑和脆蜜金桔正式挂果,果品目前全部投放深圳市场。

因为在县城拥有了扶贫搬迁的政策性住房,韦继木家里老宅已经拆除了,宅基地如今复垦成了果园的一部分。

韦继木家的4亩土地流转出让给了这个项目,转让收入是每年每亩700元。他家还自己经营着4亩多耕地和2亩多林地,加上大女儿的打工收入,去年全家总收入近4万元。

“孩子们都到县城读书、生活了,日子一定一代更比一代强。”韦继木坚定地说。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环江县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4357户17860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总共9839人,截至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就业。

“我们的日子比蜜还甜”

2月16日下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家园”安置小区扶贫车间。

位于环江县城西面的“毛南家园”,小区内30%的一楼铺面都规划为“扶贫车间”,免收3年租金,安排给有经营能力的特困搬迁户,目的是为小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这个安置小区引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17家,在扶贫车间务工者490人。

一家电子扶贫车间大门前,左右张贴巨幅大红招工启事:“本公司有大量货源,主要生产手机和电脑数据线,纯手工产品,现场培训教会,适合全职或兼职妇女,可以将产品带回家完成,待遇面议,年龄不限……”

车间的经营者是1972年12月出生的卢言,他是小区的易地扶贫安置户之一。2019年10月,头脑灵活的卢言与妻子一起在小区里开设了“服装制作扶贫车间”,吸纳了20位小区居民稳定就业。2021年11月,他租借毗邻的200平方米铺位,又经营起了“电子扶贫车间”。

“服装车间就业的居民,月薪都在3000元以上,电子扶贫车间采取弹性工作制,计件付酬,熟练工每天能赚160元左右。”卢言说。

卢言原来的家在驯乐苗族乡大吉村爱洞屯,位于离县城90多公里的石漠化高寒山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在爱洞屯,卢言全家七八口人只有两间四处漏风的木板房可住,全靠巴掌大的“鸡窝地”种玉米养家糊口。在党的扶贫政策关怀下,如今,卢言姐弟6人都搬出了大山,成家立业了。

“2020年5月,我们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了,与过去比,我们的日子比蜜还甜。我自我加压坚持经营扶贫车间,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卢言幸福地憧憬道。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