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4日电 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青年,关联着青春、活力和希望。志愿者,意味着奉献、体验和成长。在海外各国,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仅将中文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个角落,也以真诚、汗水和热情助力国际交往,参与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篇章。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立足语言文化 助力国际交往
陈钟玲至今都记得,初到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做中文教育志愿者时,那种紧张、兴奋又踌躇满志的心情。
到达老挝的第二天,她便直接投入教学当中。刚开始面对着30多名零基础学生,她在讲台上“手舞足蹈、用全身肢体比划着动作”,可谓“拼尽全力”,执教期间还经常备课到深夜。
“虽然很累,但是值得。”她说,“学生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教好中文的初衷是我的动力。
2021年,正值中国和老挝建交60周年,双方共同努力建设的中老铁路于当年12月正式开通。为保障铁路顺利运营,机车司机、调度员、维修人员等须进行一定的中文培训,陈钟玲便参与了培训工作。
“对我来说,这既是一种荣幸,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一期培训为时10周,要教授中文听说读写和铁路基本知识,时间紧,任务重。“文科出身的我,对于铁路方面的理工科知识没有任何了解,起初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给学员上课,真觉得难于上青天。”
“但青春就是用来燃烧的!”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不影响铁路运营,陈钟玲去网上查资料,去询问相关专业的同学,去啃专业书籍。经过摸索学习,她独创了一套方法,把复杂难懂的铁路知识简明化。对于进度较慢的学员,她还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开小班”,一条条抽检,直至水平达标。
“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培训好这些学员,就是为国际交往做贡献。”她感慨道,如今中老铁路成功运营已数月,中老友谊迈入新时代,自己打心底里觉得欣慰和自豪。
架起友谊桥梁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力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生活在世界各地。他们接触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群,拥抱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感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天下一家亲”“美美与共”成为他们切身的体会。
在泰国担任志愿者的冯佰静看来,中泰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优秀的,两国人民都充满对真善美的向往。执教期间,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下,她和学生都加深了对“尊重”一词的理解,更能够去发现、去接纳、去包容。
在格林纳达执教过的李淑婷曾悉心辅导自己的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最终,那位学生通过努力赢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因此获得了去中国访学一周的机会。
“从中国回来后,学生告诉我,他要更认真地学习中文,他想去中国读书,去中国发展。”李淑婷说,那一刻,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志愿者这个身份,语言是一种力量,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她也深刻感受到,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都是相通的。
近年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克服诸多困难,坚守海外岗位,在携手抗疫中体悟着全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并为此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疫情之下,许多教学机构改为线上教学,但志愿者们的热情和辛勤并未减淡,他们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汗水和热血铸就语言学习、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
“这个世界需要沟通,文明与文明之间需要沟通。用语言沟通、超越国界,连接起不同文化与文明,找到和平且繁荣的未来,是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的事业,也是我做志愿者最大的感想和收获。”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执教的余沁说。
“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有意义的,终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曼谷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陈瑛说。
因为梦想,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遇见,因为遇见,终圆梦想。现今在全球各地,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与担当,让瀚宇之花绚烂开放,用自己的责任与热爱,见证并亲历着志愿者事业的成长。一路有你,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