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穿在身上的史书”续写黔西苗乡蝶变

过去一年,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在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习声回响】“穿在身上的史书”续写黔西苗乡蝶变

来源:央广网 2022-03-02 16: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习近平:(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这段话出自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刺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6.7%,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苗族同胞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秀丽的山水、飞鸟、虫、鱼……绘制在衣、裙、佩饰间,融合苗绣工艺的匠心,勾画出隽永优雅的纹路,将民族之美镂刻在方寸之间。

过去一年,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在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它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迎来跨越式发展。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山秀水,化屋村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蜡染、刺绣等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变成现实。

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