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起渤海湾的钢铁“明珠”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3-01 15:38
2022-03-01 15: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中国二十二冶首钢京唐一期一步炼钢工程

项目简介:首钢京唐一期一步炼钢工程位于河北省曹妃甸的渤海湾,2007年3月12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3月13日,炼钢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历时732天,该项目于获得2010年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011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首钢京唐一期一步炼钢工程是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促进华北钢铁工业优化整合、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在京唐钢铁厂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图纸总量达17万张,施工土方量3000万立,软地基处理打桩30万根,混凝土浇筑400万立,建筑和工艺钢结构82万吨,建成后设备总量为6万台套(总重50万吨)。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的建设凝聚了全国顶级专家学者多年的心血,其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占2/3以上,整体装备及工艺技术代表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冶金产品制造水平。项目建设实现了第一次自我设计、自主集成、自己建设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高炉;第一次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料钟炉顶技术、全干法除尘技术、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第一次按高纯净度钢生产模式设计的炼钢厂,是世界上单体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少数几个炼钢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临海靠港的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第一次在大型高炉和转炉之间,采用铁钢联合运输、铁水在线脱硫等技术,大幅减少了热损失和环境污染

连闯“三关”捷报传

曹妃甸300吨1号脱磷转炉是中国二十二冶有史以来承建的最大转炉,也是当时我国现有最大吨位的转炉。转炉托圈重320吨,与炉壳组装后重585 吨,设备重量大,安装技术要求高,现场作业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能否顺利完成此次安装作业,不仅直接关系到首钢京唐炼钢工程设备安装的整体进展,还影响到中国二十二冶设备安装品牌在曹妃甸市场的确立与巩固。可以说,转炉本体安装就位是炼钢工程最具难度和技术含量的部分。但是这个目标并非能轻而易举地达成,在它面前还存在三道“难关”要攻克。

炉壳、托圈连接装置中的球形支撑定位是技术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难题。由于厂家在炉壳组对时有一定的组对误差,炉顶、两条直带、炉底的相接处有多处误差超过5毫米,这无疑给炉壳复测和连接装置的定位划线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项目部调集了焊接经验丰富、技术最过硬的员工进行作业。2008年1月14日,在经过充分准备工作后,焊接定位工作从下午五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定位工作的顺利完成,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为接下来的转炉本体安装工作取得了开门红。

托圈耳轴轴承的装配也是本次转炉安装的重要部分。2008年1月22日,施工人员开始轴承加热工作,熊熊燃烧的干柴将油槽内的废油烧得荡着一圈一圈涟漪,油温在漫长的等待中缓缓升高,下午6点,油温达到热装要求。50吨履带吊将轴承从油槽内慢慢拎起,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缓缓套向与之相配合的驱动端耳轴。时间过了两分钟,但是所有人觉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而结果也让大家感到精神振奋,轴承稳稳的套在驱动端的耳轴上。再接再厉,施工人员一鼓作气开始加热另一个轴承。晚上9点10分,游动端的轴承装配工作顺利完成。

如果说托圈耳轴轴承的装配工作最为顺利,那么转炉安装支架的制作就是最难攻克的一关。因为该支架不但要求其结构受力科学,能够承受住转炉本体组装后585吨的重量,而且要求外形尺寸精准,尤其立柱垂直度和顶板水平度制作误差要控制在1/1000以内,以保证转炉轴承座与轴承底座的高差在4个200吨压机的行程之内。使用要求极高,而制作场地又不理想,也无校直设备,所以支架的制作和加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始终达不到使用要求,但项目部始终没有放弃,直至托圈吊装前的最后一刻,才得以圆满地完成,殊为不易。

万年太久争朝夕

首钢京唐炼钢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先进、装备齐全,采用了许多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和自动控制,比如转炉区域就采用“脱硫+脱硅+脱磷”的“全三脱”洁净钢生产工艺,通过高速吹炼、快速精炼、复吹长寿、全自动智能炼钢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因此业主对施工技术和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中国二十二冶首钢京唐炼钢项目部承建的炼钢车间包含脱磷、脱碳两跨的双高跨厂房,其建筑高度最高达80米,最重构件达百余吨,脱碳跨3座炉子,框架全长达140米,脱磷跨2座炉子,框架全长88米,平台层数12层。炼钢车间施工跨度大,工程量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设备机械资源,十分考验项目部多跨分区施工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项目部从业主利益出发,以保证生产为核心,迅速组织全体参建员工召开动员会,项目总工程师以倒推工期的方法编制施工计划,优化施工细节。面对施工与生产的矛盾,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保证人员、设备及时到位。对于设备材料到货不及时的问题,派专人与甲方沟通,明确到货日期,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施工,避免窝工现象。此外,项目部还组织技术人员在制定设备安装方案前,对施工场地进行认真检查,保证设备安装方案的制定与施工场地相符,加快施工进度。

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1号脱磷转炉进入安装攻坚阶段的时候,作业人员将作息时间调整为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为了节省时间,拼抢施工进度,他们连午饭都在工地上解决。在安装二次除尘烟罩时,由于现场场地狭小,不具备汽车吊站位的条件,只能使用厂房内甲方生产的50吨天车,作业人员只好见缝插针,利用生产间隙的时候干20分钟,然后等待甲方不用吊车的时候再接着干,争分夺秒地拼抢工期。尤其在焊接转炉炉底氩枪配管的时候,因为此前炉壳退火刚刚结束,炉壳有上百度的高温,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烫伤,等其自然冷需要2天的时间,但是工期不等人,时任机电二分公司班组长董昭面对眼前的困难,主动请缨,跟技术人员开会讨论施工方法,大家一致认同了班长提出的焊接人员配备放高温护具、接水管十分钟向焊接人员身上进行一次冷水降温等,面对着棘手的任务,大家六个人分成三个小组,轮流上场历时两天一夜将这个原计划需要等待两天的工作提前完成了,为后期炉底氩枪工作抢下了宝贵的工期。

摘取最闪亮的明珠

万事俱备,现场吊装前置工作已经全部完成。2008年1月26日晚上8点,1号脱磷转炉本体托圈炉壳吊装正式启动。

8点10分,500吨汽车吊开始进入吊装位置。 9点20分,负责加固安装支架和为500吨汽车吊与250吨履带吊准备跑板铺设的施工人员出现在安装现场,开始了吊装前最紧张的两班倒工作。27日凌晨2点半,跑板铺设完毕。500吨汽车吊驶向提前准备好的跑板,压脚伸出,吊臂展开,配重安装;250吨履带吊早已站好起吊位置。直径65毫米的钢丝绳依序挂在游动端耳轴和驱动端托圈本体上,经过一番缜密的位置调整后,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此时的安装现场四周早已站满了人,得到通知的业主、监理、公司领导满怀激动,其他兄弟单位人员也来到现场一览吊装盛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着,共同期待见证首钢炼钢工程规模最大的吊装工作。中午12时33分,在施工人员完成最后一次位置调整后,随着起重工的一声哨音,320吨重的托圈与轴承座组合体缓缓离开地面,人群中没有欢呼,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但是从他们热烈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此时心里一定是难以平静,激动不已。吊装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继续,18点40分炉壳起吊,20点22分炉壳、托圈装配完毕。22点牵引开始,23点半牵引到位,然后开始繁杂的200吨压机调整工作。凌晨3点,令人瞩目的300吨1号脱磷转炉终于就位完毕。二十二冶人历经磨难,终于摘取了首钢京唐炼钢工程中最闪亮的明珠。

作为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促进华北钢铁工业优化整合、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首钢京唐炼钢工程对于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向钢铁强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诞生将为汽车、机电、石油、家电、建筑及结构、机械制造等行业提供热轧、冷轧、热镀锌、彩涂等高端精品板材产品,特别是高强度、超深冲的汽车板、高强度管线钢和结构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等产品,弥补我国市场空缺,替代进口产品。

虽然首钢京唐炼钢项目早已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二十二冶用智慧与汗水在大型设备吊装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征程已至,未来可期,他们将肩负使命,为企业谱写更加绚烂辉煌的明天。(李政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