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大凉山的“慢火车”温暖依旧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02-25 09:28
2022-02-25 09: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在动车通至四川大凉山,实现客运高速的同时,已经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当中运行了五十多年,平均时速只有三十多公里的绿皮“慢火车”,还要持续运行下去。

大凉山的“慢火车”,是改变命运的“梦想车”。在当年没有铁路的岁月里,大小凉山人民与外界基本隔绝,毫不夸张的说,就连吃盐都成问题。52年前,在30万筑路大军的卓绝努力下,成昆铁路通车,通过铁路这条大动脉,将曾经闭塞的土地与外界连通。时至今日,5633/5634次列车依然穿行在普雄与攀枝花南间,376公里的路程,沿途近30个站点,逢站必停,最低票价2元,从1970年运行至今从未变过。公益慢火车不仅解决了山区各族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更拉来了希望。“慢火车”是人们出行的“公交车”,也是人们看病的“救护车”,更是人们奔向希望的“扶贫车”。

大凉山的“慢火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当今社会普遍的共识。在凉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大凉山的“慢火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慢火车跑买卖,费用低廉又方便”这是当地老百姓的共识。大家借助慢火车,将山里的农产品带出去销售,有的甚至借用“慢火车”这个“小市场”,直接做起了买卖;此外,“慢火车”还是山区孩子们的“希望专列”,当地人们外出的“务工专列”,现如今,靠着公益“慢火车”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反哺建设家乡的不计其数,大凉山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坚实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公益“慢火车”,不比速度比温度。可能有人要问,高铁时代,特别是“复兴号”动车组已经开进大凉山的情况下,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慢火车”真的还有必要继续开行吗?的确,开行慢火车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但“经济账”背后,是民生这笔“大账”。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慢火车”关乎学生上学,关乎村民买卖,关乎人员外出务工,关乎大家看病就医……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祖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偏远地区,像5633/5634次列车这样的“慢火车”还有81对,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个车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经过偏远贫困地区。“慢火车”就像细小的“毛细血管”,为偏远地区提供着营养,承载着民生情怀,温暖着百姓的出行路。

扶贫路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慢火车”不落下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人掉队;追梦路上,“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复兴号唱响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时代强音,这是铁路的担当,也是铁路的责任。(文/张山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