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中国丨雨水日:拂水惊梅中迎来春天

如果说,立春在气象上更多是春天的前奏,雨水节气则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已悄然来临。新华社发(毛虹摄)  蒙蒙春雨里,江南一带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板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想想都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节气里的中国丨雨水日:拂水惊梅中迎来春天

来源:新华网 2022-02-18 21: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雨水日:拂水惊梅中迎来春天

新华社记者

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我们迎来了雨水节气。从此气温回升,雨量渐增,大地万物在雨水滋润中苏醒。

如果说,立春在气象上更多是春天的前奏,雨水节气则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已悄然来临。

  海报制作:栾若卉

【雨水·三候】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拖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

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大地阳气的升腾,开始抽出嫩芽。

大自然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春天的深处。

【春风吹醒大地】

在云贵高原云南,温暖而湿润的春风早已吹醒了大地。昆明街头盛开着粉色的桃花、海棠花,船房河畔的柳树悄悄露出芽头,滇池畔开放的郁金香吸引了不少游人赏花、拍照打卡。

  近日,云南省罗平县大面积油菜花开放,散发浓浓春意。新华社发(毛虹摄)

蒙蒙春雨里,江南一带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板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想想都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但此时,料峭春寒亦不可忽视。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这个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春捂秋冻”,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的智慧。

【春耕农忙正当时】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忙总是春天的话题。这个时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春播耕地、麦田施肥、大棚管护等农事活动,在田间地头耕耘希望。

2月12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坝镇春晓种苗基地,刚刚浇过水的辣椒苗在阳光下生机勃勃。新华社发(张洪科 摄)

在云南勐海县曼洪村,村民们正忙着插秧,波光粼粼的水田很快被一行行秧苗覆盖。村民老伍今年种了10多亩田地,为了不耽误农时,他选择了机械插秧。“真是方便,两小时就插好了,省时省力。”

从南往北看。在有“中国第一麦”之称的河南新乡市延津县,麦苗已没过脚踝,全县百万亩小麦正进入返青期。远远望去,绿意盎然。这里的农民们已经开始在田间铲土覆垄,为浇返青水做准备了。

去年秋播期间,受洪涝灾害影响,延津县等部分地区遭遇小麦晚播,晚播弱苗占比偏高。但种粮大户李元智仍然充满信心。“临近雨水节气,天气预报说河南会有新一轮降水。‘春雨贵如油’,降水有利于麦子返青。”他说,目前看苗情虽不如去年,但只要春管期间做好了,通过精细浇水和施肥,就能促进“弱苗转壮”。

  海报制作:栾若卉

幅员辽阔的中国,南北差异很大。当南方春意萌发的同时,北方一些地区仍在下雪,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期盼春天的到来。

在最北边的省份黑龙江,不少广袤黑土地上白雪皑皑,勤劳的农民已开始备春耕。这几天,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检修农机,更换有损耗和损坏的零部件。“春耕就要开始了,我们要让所有农机达到随时下地的备耕状态。”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说,去年种了7000多亩大豆,今年准备多种一些。

【梦想的种子在春雨里萌芽】

雨水日,春天已经在人们心里了。梦想的种子,在等待一场恰逢时节的雨。

2月16日,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的开学典礼上,“农历二十四节气”“冬奥”等成了高频词汇。校长谭劲为孩子们科普了冰墩墩的象征意义,还送上了新学期的祝福——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雨水’节气。这个节气,预示着大雁归来、草木萌动,农作物也将迎来生长的好机会。希望我们珊瑚学子迎着春风春雨,在新学期茁壮成长,像奥运健儿那样不断超越自己。”(记者胡璐、王悦阳、杨静、孙清清、王建)

  漫画制作: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