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锥栗还有吗?我要买200斤带到广东去。”
“我要买500斤”……
2月10日,汝城县土桥镇宽量村,村民范小良家门口挤满了前来购买锥栗的人,他们大多是假期结束准备返回城里打工的村民。
“去年带了些他家的锥栗去厂里,同事们都说好吃,让我今年一定多带些。”村民范林扛起一大袋锥栗说道。
范小良种植锥栗18年,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2019年,范小良投入80多万元建起冷链仓储库,去年共销售锥栗约15万公斤。
“其实早在1989年,我就开始种了,只不过刚开始是种板栗。”范小良告诉记者,当年,村里一位在外工作人士捐款10万元,发动全村人种板栗。听说一棵树一年可以赚20多元,他不顾父亲反对,领回150棵板栗苗试种。
勤能补拙,没什么文化的范小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伺候”板栗树上,他精心管理、用心呵护着改变生活的“希望树”。
1994年,板栗丰收,范小良赚了1万多元,说起当时的情景,范小良满是自豪:“那时候,20岁的‘万元户’在农村里可不多见”。
后来,范小良听说广东那边价格更高,便将自己和收购来的几百公斤板栗运到佛山市场销售,一下子就被抢光,赚到2000多元钱。连续几年,范小良板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好景不长。2004年中秋节前夕,范小良携7000公斤板栗又一次来到佛山,没想到碰上福建建瓯锥栗进入市场,让他的摊位前顿时门可罗雀。
“板栗比锥栗个头大,价格便宜,怎么顾客就喜欢上锥栗呢?”这种现象让范小良百思不得其解。他连夜坐上开往福建的火车,来到建瓯市学习锥栗种植技术,并订购了1万多株锥栗苗运回村带动村民一起种。
范小良不仅把板栗树挖掉种上锥栗树,还从村里承包了荒山,垒坝、挖坑、栽树、挑水灌溉……渐渐地把锥栗树栽满山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的一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袁德义向范小良了解锥栗种植情况,并让他寄点样品过去化验。
化验结果一出来,袁德义就打电话给范小良说:“小良,你这个锥栗是个非常好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合作,研究锥栗引种筛选及提质增产关键技术。”
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袁德义带领团队扎根山区与范小良进行产学研合作,每年派出四五名研究生或博士生常驻基地,研究锥栗引种筛选及提质增产关键技术。范小良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虚心向专家学习。
到2018年结束时,袁德义团队共培育出4个锥栗品种(华栗1、2、3、4号)。新品种受到国家林业局关注,当年被列为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示范基地,锥栗基地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新增了锥栗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200亩。
“这些技术我也学会了,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话语权。”范小良从2018年开始自己育苗,并已销售60万株,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锥栗种植行家。
如今,范小良成立了公司,注册了“高山追栗”商标,并带动土桥镇的村民种植锥栗3000亩,也使全县形成了2万多亩的锥栗产业。同时,他还和外地食品生产厂家联手开发出了锥栗休闲食品,备受市场青睐。
2020年,范小良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请为“林草乡土专家”。去年,袁德义团队和范小良的锥栗种质创新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如果让镇里的村民都种植10亩,就能有5万元的年收入,而且是长期受益。”范小良介绍,他打算争取政府支持,在郴州推广锥栗产业,扩大锥栗种植面积,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向精深加工迈进。
[责编:罗徽]
(罗徽)